“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延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低潮走向高潮,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更承载了强大的红色生命力和凝聚力。延安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7月7日上午,“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走进枣园革命旧址,采访团一行重走来时路,瞻仰故人居,踏上这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共同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在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有一座国家AAAAA级园林式景区,它就是被绿色环抱的圣地——枣园革命旧址。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然而,在革命的浪潮中,它成为了中央社会部驻地一个重要的历史舞台。
在讲解员的精彩解说下,采访团先后参观了枣园内的礼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见到了电影放映机、周恩来的“三用”大衣等历史文物。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
院内环境清幽,树木葱郁,延安的革命精神如园中的花草树木般茁壮成长。“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是毛泽东同志得知枣园农民浇地困难,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建的十里长渠,水渠修成后,承担了枣园周围五个村庄的灌溉,极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帮助群众解决了粮食生产上的实际困难,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渠”。
枣园革命旧址里,五位气宇轩昂的书记铜像雕塑(依次为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按照真人1:1.2倍的比例所塑造,比真人稍高一些。铜像高2.2米,宽4.5米,重3吨,五个人容光焕发,意气风发的样子,透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正如雕塑名“走向胜利”。铜像背后依山分布的5座独立院落,就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枣园革命旧址是传播革命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此居住期间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这些简陋的窑洞和石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走进枣园革命旧址,就是走进那段红色岁月,探寻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枣园革命旧址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要传承好它的红色基因,更要用好它的红色资源。(记者 董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