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长安寻访柳青故居
长安寻访柳青故居
华商论坛·西安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魏渊平

樊川一个川,抵不住滈河一个湾

——寻访柳青故居

长安 魏渊平

我是一个长安人,从少陵塬的源头,跨过樊川道,登上了神禾塬,只因为在这里安葬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柳青,我很仰慕柳青先生。柳青先生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以来,柳青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如果说1993年,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京夫和程海“五虎将”的5部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坛陕军”全国叫响,“陕军东征”(有人说“陕军东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柳青则又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陕军”的精神领袖和一杆大旗。《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获得矛盾文学奖的王卫国(路遥)就曾拜在柳青墓前,柳青先生的《创业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就像在古城西安城南的长安神禾塬上,立了一块丰碑,占有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有的人认为,创业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的发展,确切地说,《创业史》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新标志。我们知道柳青早期在陕北延安参加革命,中国土地改革初期,主动要求下乡,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四年扎根长安王曲(御宿)川的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他在。他在这里安详长眠,柳青的归宿就是他扎根的神禾塬畔南面坡下的皇甫蛤蟆滩。

站在神禾原的高家湾村的崖畔上,我眼前的南面是连绵不断的秦岭终南山,滈河从东南逶迤而来,皇甫村就坐落在神禾原和滈河的臂弯里。四月的王曲川,满眼翠绿,飞龙一样的滈河大桥从神禾塬直通南山,拜谒过柳青墓后,顺着乡党的指引下塬,寻访深入生活写作《创业史》的地方,柳青故居。

路过罗家湾,顺着老乡的手望过去,离皂角树下不远有个土崖,土崖上原来有座破旧的古庙,柳青的家就安在这里。如今古庙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依稀看到些大青砖。路遇两个在崖下用挠钩捋怀化的大姐热情指路,说顺河向东一里地桥边的皇甫小学旁边就到了。其实这一里可不是数两个电线杆的距离,五六里都不止。终于到了,柳青故居的门却锁着,用门锁上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柳青故居管理员李师傅告知,疫情期间街办是暂停接待任务的,好在我说明西安市作协和西安市摄协会员的身份和来意,李师傅还专门回电话说,他自己有事不方便,让家人过来开门参观。

大约十来分钟,李家嫂子高秋芳大姐急匆匆骑着电动车,赶了过来。出示相关证件让高大姐验证过后,在高秋芳大姐的引导下,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参观了柳青在长安王曲川皇甫后来异地重盖返修的柳青故居。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是樊川自古就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柳青先生的一部《创业史》却让御宿川的王曲人扬眉吐气骄傲地说“樊川一个川,抵不住滈河一个湾(高家湾)”。

柳青先生说:我的创作是为了人民。我想,跟着柳青学文学写作,就是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群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从接地气的,只有“走进村、弯下腰、俯下身、定下心”,在群众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才能写出的沾泥土香、草带露水、头冒热气的文学作品,也只有这种接地气的文字图片,才能增强社会舆论引导力、正能量的传播力、文明道德的影响力与党和政府公信力。

高秋芳大姐告诉我,我们现在看的,不是柳青先生住过的,柳青先生真正住的是高家湾崖边老皂荚树下的中宫寺,当时王曲皇甫村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柳青是个作家,,只知道他是党员、是县上派下来的干部。高大姐说,柳青先生在高家湾皂角树下和群众一起开“老碗会”,用心听群众的家长里短;比如他故意把水泼到村妇身上,自己站到一边看村妇是怎么骂街的;比如他把《创业史》稿费一万六千多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卫生院、机械厂、桥。比如他预支稿费给皇甫村买电杆,修二级上塬水电站……临终时,却给妻子遗留下五千元的外账。

皇甫蛤蟆滩的父老心中因为有了大作家,人民的好干部柳青,才敢喊出“樊川一个川,抵不住滈河一个湾”的自豪和骄傲。

静虚村人2020年4月15日寻访陕西文学领军人物柳青在长安的故居

作者:魏渊平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学历史教师,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华商教育
疫情期间海外网络文学作家增3倍 “Z世代”成“洋写手”主力
华商网
滴滴更新招股书:计划募资约40亿美元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