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美术馆中的心灵碰撞:艺术与教育的思考
美术馆中的心灵碰撞:艺术与教育的思考
华商论坛·西安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三秦墨苑

心灵上的碰撞

————写给梅墨生艺术展、“长安四子”书画篆刻展

文/牛力

儿子在他高考过后那第一个礼拜天,被我死拉硬拽着,第一次走进了美术馆观看梅墨生艺术展和“长安四子”书画篆刻展。

进了二楼展厅外面那玻璃钢下面,举办开幕式那摆了一排沙发椅的大厅,他还是那临行前在睡梦中叫醒那极不情愿的样子,看着来往嘉宾和前来参观的书画爱好者,他满脸懵懂。

我第一次走进美术馆,那是在九零年。东仪中学有个叫张春波的美术老师利用一个下午,老师政治学习,学生不上课的礼拜四下午,他组织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去东大街的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去看刘文西先生的写生画展,大伙儿骑自行车从东仪路出发的。

说起那个画展,至今只记得了有一幅画着笑呵呵,脸上红得像苹果一般的女娃娃。画展好像一毛五的门票,学生也不至于穷得掏不起。

多少年后,多少个画展的门票不仅在开幕当天免费,而且过了开幕式,照样免费。只是开幕式当天,参观者有机会得到值得珍藏的画册,就像我手里有块篆刻着“长安四子”徽章,还有梅墨生、吴振峰、魏杰、刘星和蔺雨的作品集,都是免费的。可惜,我这儿子可没有我这个年长他三十来岁的父亲当年那么有福气。他就读的中学,西安南郊一所九八五大学的附中没有张春波那样的美术老师去组织学生看美展,而我也没有他爷爷当年把我管得那么松,更不会让学生看看跟升学考试无关的美术,练练毛笔字。

凡事不能踢给学校,孩子那功课重得没有让他学美术,看个画展总是可以得吧?遗憾的是我这做家长的在学生暑假期间,一礼拜只能修一天的假,虽然是国企。

理由总是有的,机会也是总会有的。

“长安四子”那开幕式,我端着相机在嘉宾坐席上发现了作家高建群,就是那《最后的匈奴》,或许有人会这么说:

“哟,看不出来呀,瞧你这样儿,怎么回认识人家大作家呢?”老百姓生活中只要提起他见过的名人,庸碌的生活中的身边人总是大为疑惑。

“我可是在开幕式当天可是亲眼看见了高建群老师,人家可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台下那来宾席的沙发上的,不信,不信我给你看张照片,这照片可是我亲自举起相机,亲自摁了几下快门,亲自拍的呀!不信,不信你问问他本人!”

你会这么回答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有意义的生活。

反映文艺青年真实生活,我觉得最真实的莫过于蒋雯丽主演的《早春》。文化圈里取得成就的人不多,能够成名的就那屈指可数的几个,这是大多数人,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接触艺术的理由,而艺术的欣赏跟展览上遇见了谁,确实无关。

这里,我提出来只是说这开幕式,儿子尚未踏入社会,他完全可以不学美术,也可以不学其他门类的艺术,但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欣赏艺术,整个社会,就连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又将其视为可有可无,那么将会怎样?

“长安四子”画展开幕式当天,我啪啪啪地拍了几张照片后,紧随作家高建群老师进了丝路国际文化中心四楼,这是我第二次遇见高老师,儿子先撇到了一边。

第一次遇见高建群老师,汶川地震那年,儿子还不会走路,可爱得还没有后来那见了就想打的调皮,我在地震前做了两个礼拜的见习记者,后来在书法家李珖的劝说下回到单位。

地震那余震的恐慌,明德门那城墙遗址公园的草坪上到处是人,晚上带着凉席、躺椅和钢丝床不敢回家,白天吃完饭就赶紧出来,就在这时候陕西文联组织的一场书画义卖会上,我头一次遇见了作家高建群,头发黝黑地梳作背头,在画案上正在收拾随身携带的毛笔。

我不是当代文学的爱好者,也没有太多的顾忌,当天参加义卖的书画家是人数众多,我在匆忙观看中见了高老师张口就问:“高老师,您卖了多少钱?”高老师非常自信地报出了钱数,而那陕西美术博物馆大厅里不断地播报义卖钱数,门外那冯建雪的演唱,恐怕不少人早就把这忘了,大灾面前有情有义而忘我艺术家!为此西安中国画院还组织了抗震主题展。

五月份十八日那天,我照着《中国书画鉴藏》杂志见习记者的习惯,索要了一份刊有作家介绍的《西部书画报》,里面有作家把国界标桩抱在怀里的照片。

多少年后的这“长安四子”书画篆刻展,吴振峰和刘星二位老师的作品展厅在二楼,我从拥挤的电梯间出来,回到开幕式后排的座椅,儿子低着头,又在玩手机,我拽着往二楼那展厅里拽,他一再哀求说:“我不是学美术的,看不懂,看不懂!”

这头一次看画展,咋就这样呢?儿子从小就没有接触过绘画,幼儿园到小学的美术只是油画棒涂鸦,小学的手抄报都是班主任布置,学生们在马路边那复印店里模版打印的。不仅是这,就连李珖编写的那小学毛笔字教材,就那几堂课。眼下这中小学生的书法绘画和音乐,铅笔能写仿宋体,绘画能画手抄报,音乐就唱几首歌,就已经不错啦!学校抓升学,学生拼的是奥数,是英语。大学中文系学生考研,英语是国家必考课目,英语专业学生改报中文研研究生的优势,中文学生是没法比。这考试,它就是个指挥棒!

升学无关的学习,我从不后悔在儿子小学和初中的课外,没有再给他报一个艺术之类的兴趣班,但是人生一定要懂得艺术的欣赏。

说实话,“长安四子”书法篆刻展作品不难懂,刘星的小写意山水朴实古茂,吴振锋的书作简古易识,梅墨生的作品简洁洗练——即便大多数人难以欣赏的魏杰篆刻,古文字的意象丛生,题款时不时地带着富有趣味残边,几道道冲刀画出来的线条,不美吗?儿子错过的蔺雨草书,我在开幕式过后,又看一遍,苏轼行书那充满书卷气的墨香扑鼻而来,至于那难识的草书,看不懂就随着那金戈铁马一般的线条去看吧!

不过开幕式那天,我家里那考完试的儿子那观后感,我这一个礼拜来都没有问。恰好网上,我读到高建群老师的《我的副市长父亲》,其中这么一段:

“父亲经常打我。他最严重的一次打我,是将绳子拧成麻花打我。而对我心灵最大的一次伤害,是在街上公开打我。

那时候打火机刚刚流行。我在家里的炕上无意中拣到一只打火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只觉得很稀奇,于是就装在书包里。放学归来的路上,我们三个男同学走在一起,我一边打打火机,一边炫耀。这时候,父亲下班过来了。‘我怎么说找不见了,原来是被你偷了了!’说完,他顺手打了我一个耳光,然后夺走打火机。

自此以后直到今天,我的手一触摸到所有的机械东西就打战。小时候,我从来不去上闹钟的发条,现在流行电脑,可是我永远学不会它……”

一个精神的成长决不是看一两次,十次八次画展可以培养得到。梅墨生艺术展的展厅我正指着梅墨生作品给儿子说着,有位刘星老师的朋友为我这儿子的到来竖了个拇指,并给我们拍合影照。一张不行再来,素不相识的朋友给我们连拍了好几张。

六月二十三日

相关新闻
三秦都市报
传承匠心 纸上人生
西安晚报
榴花照眼 文化传香
华商网政在输入
文明实践看高新 | 唐诗隽永 笔墨兴隆
华商教育
榜样传递力量·故事温暖童心丨作家进校园系列公益讲座(六一国际儿童节专场)成功举办
西安网
春序和鸣——力邦文化成立15周年暨力邦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开幕
华商网政在输入
在高新区感受艺术文化魅力 王培琪、高建群书画展在力邦艺术港开幕
新浪娱乐
横滨流星出道10周年 25岁生日将发行纪念写真集
华商报
书画家、太极拳家梅墨生病逝引养生话题:锻炼无益长寿?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