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贺兰山下的“东方金字塔” 神秘的西夏帝王陵墓
贺兰山下的“东方金字塔” 神秘的西夏帝王陵墓
华商论坛·咸阳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郑发三子

2023年7月17-24日与摄友一行四人自驾,开启了为期八天的消夏之旅,途径甘肃、内蒙、宁夏三省区,先后游览了黄河石林、永泰古城、民勤瑞安堡、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穿越了腾格里沙漠;参观游览了三关口长城、西夏王陵和水洞沟遗址。

7月23日我们从巴彦浩特前往宁夏银川,途中顺便游览了三关口长城,然后游览了西夏王陵。今年四月,我和朋友自驾刚游览过西夏王陵,时隔三月旧地重游,还有些亲切感。

西夏王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时期的文化遗存,11世纪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我国西部的地方民族政权-西夏王朝。从李元昊建国,共传10帝,历时190年,直到1227年为蒙古所灭。 西夏的9座王陵分别是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祟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祐庄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

在现在确认的九座西夏王陵中,三号陵是整座陵园中面积最大、地表遗迹保存最完整、对外开放最早的一座帝王陵园,我们主要参观游览了三号陵。三号陵坐落在西夏陵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泰陵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

献殿: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泰陵主人: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别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远祖李思恭,在唐朝时受赐李姓,实际为恢复李姓。李元昊继夏国公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自己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去世,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西夏王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250余座陪葬墓,规模宏大。这些矗立在荒原上的黄土包,原来外面都贴有琉璃瓦。现在我们无法目睹它们建成时的华丽,但通过地面辉宏的遗迹,我们仍然可以见证一个消失王国,一个与贺兰山并存的西夏文明。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