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陕西清代老建筑,旬邑县唐家民宅!
陕西清代老建筑,旬邑县唐家民宅!
华商论坛·西安论坛
文章来源于作者:单骑猴哥

陕西清代老建筑,唐家民宅唐家村。

2023年1月23日,晴,零下8度,兔年正月初二,高速免费,渭北旬邑唐家大院唐家村行。

唐家大院又称唐家民宅,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被称为渭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瑰宝。

唐家大院仅有两进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约2700多间。唐家从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修建这座唐家大院,每天光做工的铁匠、木匠、画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又分为11处,各种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其间历时43年,才基本告一个段落。院内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门窗都刻有各种图案,神龛、板隔墙上有"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骏马"、姜子牙的"钓鱼图",还有"牡丹、梅竹、菊花、旱莲花"等等,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态各异,给人以舒适清雅之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唐家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据传万寿沟的一座石山被采完。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出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及奢华。而当大院落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祝贺,一唱就是三个多月。

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的旧日风华尚存,只是,八十七院仅剩下了几间院,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翻起的是浪花,沉下的却永远是泥沙。徜徉在这深宅大院中,抚摸老墙,感受这古宅大院精雕细刻的百年历史,人们或许还有不尽的感慨、沉思和回味。

唐家村我共来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965还是1966年,我可能有八,九岁吧,记得文革还没开始,我伯把我从西安带回旬邑老家,在村里待了一个暑假,就是当时的太峪公社唐家村,哪时这个唐家民宅就有,好象叫唐家地主庄园,也不收票。是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地主老财的不忘阶级苦,牢让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的阶级斗争教育的地方。经常有人来参观受教育。我也去了好几次,记得庄园紧邻左手边是个大涝池,村里人洗衣服小孩洗身的地方,涝池边庄园有个侧门可以进出。里边展览的东西不少,都是过去留下来的,记得有地主家吃饭的各种碗筷碟盘,地主老财和大小老婆穿的各种三寸金莲绣花鞋,男,女绸缎长袍马褂等衣服,东西不少保存的还好。这地方吃水很难,打好多丈深才有水,就是吃水难,糜子炒面难以下咽。。。。。。

第二次是时隔大约35年的1999年回的唐家村,又去了唐家地主庄园,紧邻的大涝池己经填平,搞了个小景观广场吧。庄园内经过文革的洗礼和浩劫,面目全非,里边哪么多物品都不见了,好多牌匾也被摘下尘土多厚,能拿的都拿完了,空空荡荡满目凄凉,好在老建筑还在,精美的砖雕还在,房顶的雕刻还在。。。。。。

第三次就是今天,己时隔20多年了,随着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对老祖先留下的老建筑老文物开始有了保护意识,这次再来感觉庄园里外变化很大,里边充实了不少物品,外边也扩宽有了停车的和卫生间,沟边也有了隔墙保护,过去的涝池上又有变化,有个小广场,从售票处买票从侧门进。外边两个正门是关着的,两个娃进去参观门票每人35元,我持老年证免费。

三次回唐家村跨度近60年,如今唐家村变化很大,很多都住上了新房。我伯家都不知拆到哪了,老村的宅子拆了很多,看样子要搞大项目了。。。。。。

正月初二,这里寒风凛冽干冷干冷的,还有残雪有零下十几度吧,按快门手都冻硬了,车行村里进来出去未见一个村民,真冷。

出行掠影和大家分享。

陕西清代老建筑,唐家民宅唐家村。

相关新闻
新华社
山西安泽县永鑫通海铁路物流公司施工事故导致7人遇难
华商报
旬邑西头遗址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