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速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速览
华商教育
文章来源:华商网

  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是以现代电子信息、通信理论与前沿技术为主导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学院设有 3 个系,2 个研究所,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1 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设有 3 个本科专业,7 个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其中 6 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军队指挥学两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和密码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点,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院的“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学科群得到了国家“211 工程”十五建设的重点支持,2017 年 7 月,“信息与通信工程” 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我校 2个学科入选;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A 档。学院科研力量强大,成果丰硕,曾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套毫米波通信设备,第一台 ATM 交换机,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 通信工程

  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2018 年通过第二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image.png

  本专业是教育部在全国建设的 10 个通信工程第二类特色专业(即紧缺人才专业)之一, 也是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先进,设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以及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与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有紧密合作关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历年来网上排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突出的研究成果有:我国第一个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我国第一套毫米波通信设备、我国第一台共享存储式 ATM 交换机等,2003 年主持制定了无线局域网 WAPI 国家标准,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图像压缩系统在嫦娥探月工程中成功地完成了对月观测图像的压缩任务。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自主接入结构与方法解决了网络大规模、用户高移动、业务大容量带来的挑战。多维网络资源主动认知分配、跨域资源协同的网络化干扰转移等方法,实现了密集无线通信系统资源的网络化有序流动,保证了网络容量持续高增长。参与研制了高清晰度电视传输系统。目前在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编码与信息传输、图像与视频压缩等领

  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培养目标

  培养通信技术领域高级研究开发型人才,强调“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每年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8%,其中的 35% 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主要推荐去向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本领域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同时本专业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各类合作交流项目,学生可以被推荐到相关国外高校攻读通信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华为、中兴、大唐等骨干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 企业,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每年就业率均在 98% 以上,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主干课程

  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基础、信息论基础、微波技术与天线。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image.png

  l 信息工程

  陕西省特色专业、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是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之一,是国家为培养宽口径信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引导性目录专业,其专业方向覆盖了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本专业的前身是我校20 世纪 50 年代末设立的信息论专业,是我国最早培养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人才的基地之一。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先进,设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培养出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神舟”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等在内的一大批人才, 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理论实际并重,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发展后劲充足,综合素质高, 掌握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每年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8%,可在本校或外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主要推荐去向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本领域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同时本专业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各类合作交流项目,学生可以被推荐到相关国外高校攻读通信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华为、中兴、大唐等骨干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 企业,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每年就业率均在 98% 以上,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主干课程

  随机信号分析、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号检测与估值、信源编码基础、计算机通信网。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对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创设的专业。我校是全国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先进,依托通信与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人才培养, 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

  培养目标

  面向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强, 宽口径、高素质、能够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与管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

  毕业去向

  本专业可以选择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深造学科。每年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约为 18%,其中的 25% 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本专业学生也可被推荐到相关国外高校攻读信息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知名 IT 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行商,以及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就业地域主要为各省会及深圳、青岛等中心城市, 每年就业率均在 98% 以上,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工程学院

  http://see.xidian.edu.cn 029-81891663

  学院是学校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实力雄厚,始终以“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院”为目标,2017 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 A+ 等级(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2017-2018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中排名第一,学院全部专业均排名全国前五。

  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 个,二级学科 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 个,二级学科 7 个,本科专业 4 个,3 个国家重点学科,4 个国家特色专业,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队伍 300 名,教授 92 人,博士化率达 80% 以上,学术环境优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孙肖子教授为突出代表,拥有首批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创新团队和微波教学创新团队。学院拥有院士 1 人,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103 人次,其中,“万人计划”入选者 8 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3 人),长江学者 8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 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 2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2 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8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3 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 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5 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现有 5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雷达信号处理”和“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雷达认知探测成像识别”111 学科引智基地和民用雷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和“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教学体系完善,现有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1 个省级创新实验区“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 门,省级精品课程 11 门。

  多年来,学院为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人物有:保铮院士、王越院士、郭桂蓉院士、张锡祥院士、包为民院士、张尧学院士、王永良院士、崔铁军院士、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发源于1931年江西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1952年由孙俊人院士和毕德显院士创建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专业,1956年开始招收微波专业学生,开辟了雷达和微波天线专业先河。1980年将雷达工程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整合为电子工程专业,1999 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规划,将电子工程专业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合并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60 多年的建设,本专业 2002年获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 年获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015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审,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 “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本专业是国家“985 平台”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军事电子和厚基础、重工程的专业特色,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培养目标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报考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方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或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从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近五年来,本专业的平均上研率接近50%,其中超过20% 的学生直接获得免试推荐硕/博士生资格,可以保送的大学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中科院和本校等,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

  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8%,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等省市。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军工科研院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兴、大唐电信等国有企业,贝尔、摩托罗拉、三星等合资企业,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民营高科技企业,以及各省市政府机关、部队科研院所和机关等。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射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

  主干课程

  雷达原理与雷达系统、微波技术、天线原理、嵌入式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随机信号分析、数字图像处理、统计信号处理、电磁场数值分析、电磁兼容系统。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对抗技术

  本专业是我国第一个创办的雷达侦察干扰专业,是国家级国防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提供重要支撑。专业创办60多年来,培养了多位院士、将军和许多信息对抗领域的领军人才。专业师资队伍雄厚,办学特色显著,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系统级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防御及信息对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战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综合能力,信息对抗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敬业、协作和杰出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去向

  本专业近五年的上研率40%以上,可考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还可参加免试推荐和优研计划,其中免试推荐率15%左右。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各领域(包括雷达、通信、信息对抗等)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超过 98%,就业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成都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

  主干课程

  随机信号分析、信号检测与估值理论、通信原理、信息战原理、雷达原理、雷达对抗原理、通信对抗原理、雷达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急需专业之一,首批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依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拥有电磁场、天线、微波和电磁兼容四个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建有陕西省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陕西省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专业建有“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与实验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环境。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理论与技术、天线理论与工程、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以及电波传播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涉及无线系统射频信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 21 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研究生,近五年的上研率在40% 以上。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科研院所、工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技术、教学及管理工作。就业率达 98% 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

  主干课程

  微波技术基础、天线原理、无线通信原理与技术、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无线系统概论、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遥感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是涉及信号处理、光学工程、微波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学科,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流学科,首批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省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在2019年软科学术排名中,西电遥感技术学科全球第7,国内第3,有力地支撑了“地球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本专业以军事遥感和民用遥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生态保护、农/林业应用、植被反演等)为特色,以我国航空航天测量、军民遥感建设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建成我国遥感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为我国遥感科学、航天航空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学科领域创新发展、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培养目标

  培养在环境、地质、海洋、农林、测绘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目标分类与识别、武器制导等军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数字/图像信号处理、遥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发和应用的复合人才。

  毕业去向

  每年有70%以上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近15%的学生直接获得免试推荐硕/博士生资格,学校包括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国防科大和本校等,部分学生选择到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南巴黎高等电信学院、比利时自由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率达98%以上,可在航天航空、电子、海洋、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深受华为、百度、腾讯、阿里、海康威视、航天宏图等IT企业欢迎。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

  主干课程

  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物理导论、数字图像处理、微波遥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遥感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工程学院:029-81891662 联系人:王老师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为陕西首个工科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计划招生100人。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区)同批次录取控制线后,择优录取。项目1/3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法国教师承担,采用法文教材并实施法语授课。学生达到授位条件后可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将接受三次赴法资格评审,评审通过者可在第四学年前往法国综合理工集团15所学院攻读工程师学位,达到法国毕业条件可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颁发的工程师文凭(我国教育部认可的硕士文凭)。同时,项目学生也可自主申请到其它国际高校继续深造、报考攻读国内硕士研究生或直接参加工作。

  经教育成本核算,由教育部批准,本项目每学年的学费为5.2万元(无论第四学年是否赴法学习),其中不包括住宿费与教材费。学生在法国学习期间的学费根据法方的规定执行(目前法国综合理工集团免收学费),并需自理每年给法方缴纳注册费(约1000欧元)、保险费和住宿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始于1958年中央军委批复设立的导弹系统专用计算机专业。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建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软件工程学科获评“B+”;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1月排名25位,国内高校第5,西部高校第1。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海外名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流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计算机英才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试点班和软件工程专业试点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25门。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编著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

  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微软嵌入式竞赛、大学生数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大力推进学生的海外访问交流,定期组织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访学交流,每年海外访学学生200余人。

image.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主楼图)

image.png

  (图灵奖获得者Adi Shamir教授一行访问我校)

image.png

  (图灵奖获得者Niklaus Wirth教授访问我校)

image.png
(斯坦福访学)

image.png
(新南威尔士访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始建于 1958 年,是国内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2007 、2013和2019 年连续三次分别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培养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和大数据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爱国进取、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计算机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向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提供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

  主干课程

  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分布式计算、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数据库系统等。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开发高质量软件产品的能力。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 Web 工程与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网络与通信系统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四个特色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

  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参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高层次、工程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工程技术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管理能力、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层次、工程型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软件工程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系统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等。

  物联网工程

  本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工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交叉专业,主要培养物联网相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本专业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嵌入式及计算机网络方向,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设。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工程实践能力强,系统掌握计算机和物联网的基本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物联网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物联网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向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具备从事物联网基础及应用研究、物联网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物理系统、信息安全等的科研、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

  主干课程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工程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原理与信息感知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专业的核心是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是以计算技术为基础,兼顾数据科学理论与应用、以数字经济、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面向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的国家大数据战略人才培养需求,致力于培养“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等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以及大数据相关产业从事数据科学研究、大数据相关工程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大数据领域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能够熟练开展数据建模、高效分析与处理,深刻理解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掌握大数据处理和管理工具与系统的使用,具备大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推动并引领未来全球“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领域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

  大数据导论、大数据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媒体数据管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软件工程等。

  数字媒体技术

  本专业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的交叉专业,主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数字媒体与电子竞技设计技术与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媒体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本专业源于计算机专业大数据技术方向,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是国内较早开展“游戏开发设计”和“数字媒体”培养的全日制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致力于培养“数字媒体科学家”与“电子竞技设计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包括面向数字的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媒体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能够熟练开展数字媒体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系统设计,具备数字媒体与电子竞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了解国防科技、自然科学、高端制造和社会科学等特定应用领域中数字媒体问题和解决方案,具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

  主干课程

  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游戏程序设计、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数字媒体综合工程设计、人工智能导论等。

  毕业生去向

学院为国家累计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术精英、军队领导、科研院所领导、企业高管等。学院毕业生素以“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基础扎实,研发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学生质量好、专业吻合度高、起薪高,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主要进入包括十大军工集团在内的国有研究所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美团、新浪、IBM、微软、华为和中兴通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杰出成就,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 7个本科专业,其中 2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 个省级特色名牌专业,3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下设 6 系 1 所,建有“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111 学科引智基地、1个综合性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1个“复杂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2011”协同创新计划、“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 程重点建设的单位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IEEE FELLOW 3 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2 人,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3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 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人,德国洪堡学者 4 人,博士生导师 41 人,教授 35人,副教授 91 人。

  学院学科涉及 5 个一级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 个硕士点。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973” 项目、“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课题,并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0 余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 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 篇。

image.png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始创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最早的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交叉与边缘学科专业,2017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 年遴选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拥有“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教学团队、“机械电子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装备”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等博士、硕士点。本专业曾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两个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厚实、实践创新能力强、有组织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机械工程及其相关行业,特别是机电装备设计与先进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image.png

  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密围绕学校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鲜明学科特色与优势,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明确机械学、电子学、控制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发展特色,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高端电子装备的工程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多数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等地区,就业行业主要有机械、雷达、通信、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就业单位主要面向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 IT 企业,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近年来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的 35%―41%。

  方向主干课程

  机电装备振动分析、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电磁兼容设计、工业大数据、机器人技术、智能生产与 CPS 建模。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封装技术

  本专业是 2009 年国家首批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同时是全国唯一的电子封装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 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及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评选本专业全国排名第一,为唯一一个五星级封装专业。电子封装技术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高端电子产品实现高可靠、高密度、高功率、高频率、小体积和自动化制造的一项关键技术。

  培养目标

  面向《中国制造 2025》电子信息类需求,培养适应高端电子制造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国际化、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强、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从事机械、电子、传热、电磁设计及封装自动化制造领域中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image.png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测试、研发、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也可攻读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先后就职于韩国三星、华为、中兴、美的、创维、TCL、腾讯、中国航天771 所、中国电科58 所、中国电科49 所、中国电科20所、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台湾日月光集团等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就业率 97% 以上, 多数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和省会城市中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近三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 40%,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等国外多所著名高校在内。

  主干课程

  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电子封装机械设计基础、微机电系统封装技术、电子制造技术综合实践、电子封装专用设备、电子封装结构设计。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本为设计理念,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引领中国创造和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是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业设计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来实现商业成功和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本专业 1996 年创办,是机电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交叉融合的设计学科。本专业重点以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为设计对象,综合运用机械学、电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学、美学、材料工艺学等学科知识,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产品的“人-机-环境”协调关系和设计规律,实现工业产品的功能设计、造型设计和工程化设计。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工业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国际先进设计理念、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精细的工匠精神, 从事工业产品,重点是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较广,多在全国各重点城市和直辖市、省会城市中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就业率达 97%以上。本专业近年来保送及考取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信息、管理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人数的 36%―42%,另有部分学生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芬兰等出国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造型基础、立体构成与模型制作、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可穿戴装备设计、智能手机APP开发与界面设计。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自动化

  本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全国较早建立自动化专业的院校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并于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基于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发展起来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检测与控制。该专业是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结合、机械与电子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集控制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指导思想,面向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培养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厚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支持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近年来每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42%,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苏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IT企业等,尤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受到广泛好评。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系统仿真、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机器人技术等。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l l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以电工理论、电力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理论为主,兼具强电系统分析及弱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一门工程类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扎实,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工程创新意识以及国际竞争力。立志献身于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电气领域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在运动控制、高性能功率变换、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电子等专业领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兼具强电系统分析及弱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既可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研究院 / 研究所从事研究开发和科研管理工作,亦可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民用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研究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就业,可从事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功率变换装置设计制造、电磁装置分析设计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工作,也可从事系统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电气技术工作。本专业近年来每年出国深造、保送和考取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 35%―4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8%以上,主要就业于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研究院 / 研究所、电子通信领域有实力的大中公司、电力系统各个部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 大型制造业等企业、公司或研究单位。

  主干课程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及 PLC 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机器人技术。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l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历国际互认,也是省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研究智能感知与信息获取,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信息获取的源头。本专业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有通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测量与仪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电-中电第41 研究所共建电子测量仪器创新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专业以电子测量和通用仪器技术为特色,培养具有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基础厚实、国际视野,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电子测量、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测量与控制、自动测试与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六点:

  (1) 爱国进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意愿和能力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2) 在工作中体现出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测量与控制、自动测试与智能仪器仪表等方面承担复杂设计、研究和开发任务。

  (3) 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思辨意识。

  (4) 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动向,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面有正确的认识。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6)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去向

  西电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电子信息领域,就业优势突出。本专业十分重视对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奖32项和省部级奖37项。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50%以上,其中保送研究生15%以上,攻读国外研究生的人数为10%左右。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主要就业于电子通信类公司企业、研究单位、设计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系统构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

  传感器与信号调理、单片机原理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与误差处理、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光信息检测与处理、微波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测量仪器概论、自动测试技术、虚拟仪器设计。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机器人工程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是国家优先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未来10年,机器人方向上的人才缺口每年达30万以上。

  为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对口人才,201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就获批机器人技术交叉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2019年,成功获批本科阶段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招生资格。

  专业特点

  1、师资雄厚、结构合理:配备有包括国内和外籍院士各1人、IEEE Fellow 3人、德国洪堡学者4人的教学和科研团队,37位专职教师中,共有32位具备高级技术职称;

  2、科研挂帅,以培养硕士、博士生的标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拥有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微纳机电系统研究中心、伺服控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及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

  3、“本科生进实验室”将在本专业得到完美诠释:主要实践课程将依托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完成,通过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将学生引入实验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竞赛保研提供机会:

  4、就业更容易:本专业应社会需求而建立,已与国内十多家大型机器人公司建立协作关系,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优秀本科生可在大四阶段参加优秀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直接进入相应公司参加实习和本科毕业设计。

  培养目标

  机器人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其目标在于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机器人行业骨干和引领者,能在机器人构型设计、动力学分析、伺服控制、传感检测、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支持以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技术(包括传感器、控制、计算机等)使机器人的机械本体柔性化和智能化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目标。

  毕业去向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能成在机器人构型设计、动力学分析、伺服控制、传感检测、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支持以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的特点,还具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优势。目前,从事机器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收入一般要远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专业学生。

  主干课程

  机械基础、机器人基础、伺服电机原理、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人机交互与人机接口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为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了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三类平台,按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精心设计打造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设有科技创新助学金及各类兴趣社团,举办有丰富多彩的学术和人文报告,避免了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质与专业相抵触的问题,具备与国内外校、所联合办学条件,实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学院现有 5 个本科专业,包括 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 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1 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电波传播与天线。拥有物理学、光学工程 2 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4 个博士授权点)以及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 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激光、红外、无线电物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是全国最早建立激光技术专业、红外技术专业以及无线电物理专业的院校之一。

  学院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 200 人。拥有中科院院士 1 人,“ 双聘院士”2 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1 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 人,中国青年优秀创新科 技奖获得者 1 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人,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2 人,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 人,全国模范教 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1 人,省、校级教学名师 10 余人,省级教学团队 5 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各 1 支。

  学院现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 1 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 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3 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2 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8 门,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 3 个,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7 个。设有总装电波观测网—— 西安观测站。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奖项多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及数十位高校院所领导,数百位创业成功人士,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l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一流专业,全国排名第三,本专业设有两个英才班:教改班和卓越工程师班。本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创新竞争意识、良好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国家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光电子、微电子、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既可在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子类其它专业的相应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在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硕士点或博士点进行深造。

  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99%,每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 15%,考取硕士研究生50%以上。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红外物理、红外技术、光学设计导论、CCD 成像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课程。

  特色课程

  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激光原理与技术、红外物理、量子信息学导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材料现代分析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l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全国排名第十三。本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属于光学、信息处理与电子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基本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光电子信息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基础和出色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和团队精神,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国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可从事电子类其它专业的相应工作;也可继续在光学工程、光学、物理电子学等硕士点或博士点进行深造。

  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 15%,考取硕士研究生 50%以上。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到 98%。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导论与 C 语言程序设计、量子力学、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傅立叶光学与光信息处理、光传输与光纤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度学与色度学等。

  特色课程

  物理光学、应用光学、量子力学、光电成像原理、光电子技术、量子光学导论、光传输与光纤技术、红外物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傅立叶光学与光信息处理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l 应用物理学

  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本专业理工结合,按照“物理英才班”模式培养, 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参与联合办学。本专业发挥学校电子技术、学院光学与微波、电磁波技术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光电传感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专业方向为物理量感知与信息处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物理学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的实际能力,具备物理量传感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及应用技术,可从事物理量传感与智能感知及信息处理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国防电子、民用电子和物理电子技术及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本专业就业面宽,一次性签约率达 98%,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 50% 以上。

  主干课程

  基础物理学 (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 ),理论物理 ( 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 ),物理实验, 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物理量自动检测,信息光学等。

  特色课程

  光学、电磁学、信息光学、物理量自动检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

  学 制:四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l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一流专业,全国排名第三。本专业理工结合, 发挥学校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电磁波在复杂环境中传播和散射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射频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专业方向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具有较 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具有创业和竞争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可以从事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国防电子、民用电子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及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一次性签约率达98%,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 15%,考取硕士研究生 50% 以上。

  主干课程

  数值计算方法、电路分析基础、计算物理、数学物理方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等。

  特色课程

  微波技术基础、电波传播概论、天线原理、微波遥感基础、电磁兼容原理技术等。

  学 制:四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l 电波传播与天线

  本专业属于国家国防紧缺专业,全国仅有 3 所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置本专业,我校排名第一。

  本专业理工结合, 发挥学校电子技术及电波传播与天线设计应用优势, 培养从电磁波的产生、复杂环境传播到接受系统全过程的研究应用人才。

  培养目标

  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波传播与天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掌握电波传播与天线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既可在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从事电波传播与天线相关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子类其它专业的相应工作。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电波传播与天线设计及工程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本专业就业情况好,一次性签约率达 98%,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 10%,考取硕士研究生50% 以上。

  主干课程

  数值计算方法、场论与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通信原理、射频电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特色课程

  电波传播的数值方法、电波传播概论、电离层传播、对流层传播、电波测量实验、光波测量实验、天线原理、现代天线概论、天线测量与仿真实验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注:专业排名参考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 2018)》。

  经济与管理学院

  https://ems.xidian.edu.cn/ 029-81891360

  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0 年,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门类的、完善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了管理、经济与信息相互融合的学科特色,成为我国中西部经济与管理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包括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情报学和图书馆学9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同时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程管理(MEM)、物流工程、金融 4 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学院设有陕西信息化与数字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陕西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区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西北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等近20个研究机构,其中陕西信息化与数字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为陕西省首批软科学研究基地。2019年,依托陕西信息化与数字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数字经济创新服务”领域智库被认定为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在管理科学决策、知识管理、组织理论与战略管理、金融工程与公司治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区域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创新与创业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战略决策贡献了西电经管智慧。近些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若干,获得了若干省级科技奖励,在SSCI/SCI检索论文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A/B刊论文发表上取得重要突破。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54人。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陕西省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3人。学院先后聘任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共30余名。

  学院拥有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管理工程系、经济与金融系、电子商务系和公共管理系共6个系,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金融学、电子商务、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以及刚刚(2020年)获批准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共11个本科专业。学院本科专业实行“2+2”大类培养模式。就读前两年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进行专业选择、分流,学生可在11个本科专业中按照意愿及成绩进行选择。

  学院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重视系统哲学、数理分析、信息技术基础训练。学院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名牌及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各1个。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互联网+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始终位于全国同类高校的前茅,毕业生的现状满意度位居学校其他学院前列。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欧盟、港台地区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专业为第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主要为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近三年来的平均就业率为 98.04%。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全国高校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信息计量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安全。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l l

  2、工商管理

  本专业为第一批省级一流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学习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和经济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能综合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保险部门,从事各项管理活动、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主要就业于工商企业、政府部门、金融类企业等单位,从事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创业管理等相关工作。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均为100% 。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创业思维训练、企业经营实战演练。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

  本专业是一个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新型专业,与全国大多数同类专业相比较, 我校该专业强调将现代管理科学与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我校该专业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基础,同时又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能够以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增进安全为目标,对生产与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持续改善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电子信息类企业和大型的制造或服务类企业中,作为工业工程及制造、质量、物流等领域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其就业率近三年一直保持在 96% 以上,在学院各专业就业中始终保持前茅。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系统工程、预测与决策、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人因工程学、设施规划、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服务运作管理、精益生产、创新管理(英语授课)。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4、金融学

  金融学是经济学门类的重要学科方向之一。金融学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具备金融业务操作及金融管理能力的金融专门人才,注重研究能力的开发。培养应用型金融行业骨干和行业引领者。

  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分布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政府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研究部门和实务部门。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全国高校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公司理财、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网络金融、金融法。

  学制:四年 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5、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专业是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面向现代经济社会领域商务活动的新兴专业,是集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强调管理、经济和信息等多学科的融合,具有很强的知识交叉和实践应用特点。该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培养爱国进取、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明显工科背景、行业特色鲜明、适应信息化需要的人才。同时,培养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政府各类管理机构、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实现、管理、维护、评估、咨询及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以及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电子信息行业、互联网行业、政府部门、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等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运营等工作。本专业近三年来学生平均就业率98.17%,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全国高校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主干课程

  电子商务导论、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法、网络经济学、商务数据分析。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6、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专业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本专业主要学习和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技能与方法以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现代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管理、经济、营销管理、外语、计算机运用、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营销工作, 教研单位的营销教学与研究工作,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在 IT 行业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与咨询、广告管理、渠道管理、市场研究和电子商务等管理工作。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均为 100%。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市场营销学、推销学、营销渠道管理、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策划、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产品与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综合实验。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l

  7、人力资源管理

  本专业主要学习掌握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资关系等模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利用、配置与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政策,在企事业单位、职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主要是在 IT 行业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5%。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招聘与人员选拔、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培训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劳动定额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8、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专业是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适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的需要,满足政府、企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管理类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社会保障管理、劳动就业、社会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能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事业管理、民政及政策研究等政府部门、企业及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主要是社保系统的职能管理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近三年就从发布的就业率为 96.5%。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福利与救济、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9、行政管理

  本专业主要学习掌握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从事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能运用相关原则依法有效处置突发危机事件,以及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与行政组织体制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日常行政管理、规划策划、应急处置、调研、协调等能力,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

  毕业去向

  主要是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团体从事日常行政管理、规划策划、应急处置、规章制度制定等工作,以及在教学研究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年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财政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政府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秘书学、地方政府管理学。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0、工程管理

  本专业主要学习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交叉和实践应用的特点,是一个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学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电子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一般性工程领域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设设计单位、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公司、电子信息企业、投资与金融、贸易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管理工作。数据发布学生就业率为100%。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系统工程、预测与决策、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1、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主要的专业领域包括商务数据分析、商务智能、大数据金融、数据挖掘、大数据管理与治理等。本专业为教育部2020年批准设立的新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熟悉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方法,善于利用各类商务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并能最终实现智能化商业决策的综合型应用管理人才。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大数据类企业、电子商务类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类研究机构和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主要从事各类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日常行政管理、规划策划、应急管理、管理决策等与数据处理相关的管理工作,以及在教学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毕业生还可报考经管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分析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数据管理概论、数据科学导论、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分析、大数据安全、数据挖掘、大数据创新实践、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实训、数据采集与分析、数字化运营、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商业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互联网理论与应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行业案例等。

  学 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多彩经管:

  学院每年有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供同学们参与,部分活动剪影。

image.png

经管学子啦啦操队代表中国摘得澳大利亚墨尔本啦啦操全明星赛大学组花球舞蹈项目桂冠

image.png

经管学子参加《长征组歌》公演

image.png
经管学子与教师共同歌唱祖国
image.png
经管学子参加学生交响乐团获奖

  数学与统计学院

  http://math.xidian.edu.cn/ 029-81891379

  数学与统计学院前身可追溯至建校初期的基础部,历经数学教研室、应用数学系、理学院数学系,不断发展壮大。

  学院现有数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统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3个本科专业,并招收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数学基础拔尖班。学院目前设有4个系、1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所。现有教职工 127人,其中专职教师116 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 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陕西省人才计划2人、陕西省师德楷模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4人。

  学院秉持“教学奠基、学科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以建设海内外知名的特色鲜明学科为目标,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着力加强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近三年,在国际数学顶级期刊Advances in Mathematics 发表长文;发表SCI论文339篇,其中一区论文12篇,二区论文99篇;2019年度入选ESI 高引论文8篇,入选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青年科技奖3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2项。学院负责全校本、硕、博数学公共课教学和数学建模教育与竞赛培训工作。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资源课程2门、陕西省精品资源课程4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10多项。指导学生参加数模竞赛,共获国际及国家级奖励300余项,包括国际数模竞赛Leonhard Euler Award 冠名特等奖1项、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3项,全国数模竞赛 MATLAB 创新奖1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image.png

  历经多年发展,学院一级学科、二级学科门类齐全,博士点实现数学一级学科全覆盖,硕士点实现二级学科全覆盖。其中,应用数学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点之一,是1996年全国数学学科唯一新增的博士点、西北地区第一个应用数学博士点、陕西第二个数学学科博士点,全校第一个理科博士点。数学学科近三年均入选上海软科发布的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9年排名进入前20%。对于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学院推荐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海外访学、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专项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外国语学院

  http://sfl.xidian.edu.cn 029-81891389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13年,源起1985年建立的外语系,现有3个本科专业(英语、日语、翻译),1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3个学科专业方向)以及1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科技英语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创新研究中心、外国文学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信息通信技术传播话语研究中心等5个校级研究中心,9个实习实训基地。现有专任教师145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87人,硕士生导师29人,博士及在读博士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8%;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陕西省“千人计划”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院还聘请了部分外籍专家为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市级社科项目30余项,在CSSCI和其它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种专著、译著、教材、教辅书籍等数十种,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等,教学、教材、科研项目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及其他各类奖励,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及好评。

  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方面,学院与美国西密苏里州立大学(Missouri Western State University)建立合作院校关系,签订双硕士联合培养协议。与日本金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师生进行访学,为本科生出国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image.png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上研率保持在25%以上,签约就业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从事与我校特色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行业及IT领域相关工作,有80%的毕业生从事科技英语与科技日语的翻译、涉外业务处理、涉外客户接待等相关工作。

  英语

  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专业,专业方向为科技英语,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方面突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科技英语学科特点,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及教学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英语系列课程获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省级在线开放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中国大学MOOC、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UMOOCs)、中国大学专业共享联盟(智慧树)等国家级慕课平台,科技英语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优良,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培养目标

  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英汉语言应用和科研能力以及电子信息科学知识,有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胜任国际化环境中的相关工作,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要,在科研、工程、经贸、外事、文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等领域从事笔译、口译、外贸、教学、旅游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image.png

  毕业去向

  毕业生具有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从事英语教育、培训及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外事、外贸、旅游等部门的英语口、笔译及管理等相关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可考取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四个硕士专业方向,成绩优异者可免试攻读本校及其他名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汉/汉英翻译、语言学概论、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阅读。

  学 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日语

  日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优良,所有专业教师均有赴日留学经历,90%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日语语言文化研究实力较强,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特点突出,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校级科研项目多项。

image.png

  培养目标

  以“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广泛的人文及电子信息科学知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文化教育、科研院所、外事经贸、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外贸、旅游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日语高级专业人才。

  毕业去向

  日语专业具有就业面宽、应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就业率一直保持100%,颇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外事外贸、软件开发等领域。在校期间品学兼优者可推荐赴日本友好院校留学,成绩优异者可推荐免试攻读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基础日语、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语法、高级日语、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日汉 / 汉日翻译、科技日语、商务日语。

  学 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翻译

  专业方向为科技翻译,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方面突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科技翻译系列课程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及教学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英语系列课程获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省级在线开放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中国大学MOOC、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UMOOCs)、中国大学专业共享联盟(智慧树)等国家级慕课平台,科技英语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课程涵盖面宽,普适性高,兼顾人文性及科技性;师资力量雄厚,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多名教师获国家级讲课比赛奖项,所有教师均参与重大口笔译项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养目标

  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语言能力、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及写作能力,能够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笔译、口译、管理、教学等工作。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及写作能力,可面向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翻译、培训、教学等工作,进入外交、外事、金融、经贸、科技、法律、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可考取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四个硕士专业,成绩优异者可免试攻读本校及其他名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美文学、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阅读、科技笔译、英汉 / 汉英笔译、英语口译、交替传译、科技口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

  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image.png
image.png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前身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始建于1958年,1959年首届招生,2012年更名为现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目前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至今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办学优势突出、学科特色鲜明的师资梯队,教学与科研环境优越,在国内位居学科前沿、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具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由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发布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一。本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本专业工程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

  培养目标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总体培养目标,培养爱国进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雄厚、工程实践和创新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本科人才。通过四年的通识培养和专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能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及管理等工作。

image.png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经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职业素质;

  2.具备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有学习和研究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的初步能力,以及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的能力;

  4.在团队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5.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并具有国际视野。

  主要课程

  微电子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导论、微处理器系统原理与应用、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模拟电路与集成设计、数字电路与集成设计、固体物理、半导体化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硬件描述语言与可编程设计、集成电路EDA基础、计算机原理与系统设计、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与器件基础、物联网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基础等。

image.png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就业领域宽,既可从事微电子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其它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及新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近年来有6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或保送)国内外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涵盖了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领域各骨干企事业单位。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于2003年新设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我校基于首批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首批建立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目前本专业为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第二类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基础上,历经15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师资梯队合理,办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教学、科研环境优越,基础坚实,师资力量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教学和科研中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由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发布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排名全国第一。

  培养目标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电子产业的基石与主要推动力。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校“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我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尤其是集成电路设计高端人才。根据集成电路产业特点,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基础与能力素质:具有爱国进取和创新思辨的工程和学术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数学、物理、电路基础为主;娴熟的实践能力,包括设计语言、EDA工具和验证方法;宽广的专业知识,涵盖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以及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系统知识;强烈的自学意识与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根据技术发展和行业进步自我更新知识和自主完善能力。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完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特别是数字、模拟、混合信号、功率、射频等类型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工作,并具有持续发展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与能力。

image.png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志向及特长,培养的毕业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并能基于所学知识解决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和相关的科学问题;

  2.具备完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工程任务的能力,能够将EDA等设计仿真验证工具有效运用于工程研究、开发和生产;

  3.能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具备工程开发和学术交流所需的良好的书写、表达、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

  4.理解与评价集成电路工程实践对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备多学科团队协同开发所需的合作素质、沟通技巧和创新意识;

  5.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职业素质。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在集成电路相关的信息电子系统(如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中从事产品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攻读专业型或学术型硕士学位,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课程

  微电子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导论、微处理器系统原理与应用、现代物理基础、模拟电路与集成设计、数字电路与集成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数字信号处理、硬件描述语言与可编程设计、集成电路EDA基础、计算机原理与系统设计、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与器件基础、物联网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基础、微电子封装技术、半导体传感器与MEMS技术等。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就业领域宽,既可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作,也可从事其它电子信息科学基础领域或新型交叉学科的工作。近年来有6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或保送)国内外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涵盖了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领域各骨干企事业单位。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Schoolof Life Scienceand Technology

  http://life.xidian.edu.cn

  029-81891070/81891060

  一、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为基础,以生命健康发展趋势为引领,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学院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在中医针刺和网络成瘾的理论探索、医学图像分析的算法研究、分子影像探针、靶向药物创新应用和医学成像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和“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为陕西省特色专业;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

  二、学院发展历程:

  我校1990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全国首批获准试办的硕士点之一);1995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1996年开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我校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为了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image.png

  三、师资队伍

  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学院从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支年轻态、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2人,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其中全职外籍教师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背景包括电子信息、分子生物、化学、医学、药学、材料等多个学科。

  学院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我校首个入选的团队;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3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2人,校内华山学者“菁英人才”7人。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在内的科研项目百余项,到款经费6000万余元。2009年建院至今,在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在内的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中科院I区占比超过10%,率先实现学校在 PNAS和Nature子刊零的突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6项。

image.png

  五、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创新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3年入选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影像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image.png

  学院依托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和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与西安的2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式建立了位于西安本地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制定了完善的实习教学计划,从而能够完全保障全部学生为期3周的校外实习工作的开展。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构建了项目制、导师制和校企联合培养三级体系,打造以竞赛为驱动的双创实践活动平台,培育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奖学金评定等政策发挥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认可,逐步形成了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学院先后建成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3个示范性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发起3届陕西“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并在2017年承办了全校星火杯大赛。学院本科生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4项,其中包括2017年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冠军、2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省级竞赛奖励33项,校级突出竞赛奖励9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国家专利4项,参与人数达32人次,占本科生总人数的8.2%。

image.png

  学生双创团队

  智能手术团队核心成员均由我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在老师的帮助下,团队开发了一套可供医生在临床手术中使用的可穿戴式智能手术辅助系统,并获得微软创新杯全国总冠军,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等多项荣誉。

  医者仁芯团队是由我院胡波教授和博士殷朋举发起,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研成果,开发了一套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乳腺癌早期筛查系统。该项目一举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临床测试,预计在2019年申请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2021年投入市场。

  学生出国深造和上研率连年保持在50%左右;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电子信息背景和丰富的医学工程经验,一次就业率保持100%,就业单位广泛分布于医疗科技、生物科技、电子通信、网络信息等行业。

  六、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复合人才实验班)

  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色是依托学校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基础,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生物影像研究领域的科研优势,培养医工交叉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录取进入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复合人才实验班的优秀考生,除了需要学习生物信息学导论、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外,还需要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射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高级编程、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课程。

  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具备专业相关系统设计、软硬件实现等基本技能,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医疗电子、生物医学仪器、医学信息化等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测试、应用、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工作,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行业骨干或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面向医疗设备或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生命健康设备检测应用类事业单位就业,能够在医疗仪器、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生物和制药等领域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深造则可攻读本专业或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中约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攻读学位,去向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等世界名校;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读研,其中一半为推免生,分别被本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录取,研究方向涵盖精准医疗、生物信息和智能医学工程等领域;其它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就业单位包括联影、东软、迈瑞等国内著名医疗设备生产商,以及华为、阿里巴巴、美团等信息互联网技术企业,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100%。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人才实验班)

  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人才实验班是以生命健康行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我校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将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有机结合而建立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不仅涵盖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还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化学、生物药物分析与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芯片工程等医药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特色课程。

  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视野开阔、心态包容、善于沟通、勇于创新、全面发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需要掌握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基本素质。

  毕业去向

  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人才实验班的毕业生就业口径宽,适应面广,优势明显。毕业生可以到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也可以参加学院“直博计划”;既能面向生物技术行业就业,又能进入电子信息行业工作。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去向包括香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世界名校;有38%的学生选择读研,其中一半以上为推免生,分别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录取,研究方向涵盖生物、化学和计算机等领域;其余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就业率100%,就业单位包括华大基因、华北制药、理邦仪器、腾讯科技等生物、制药、医疗和电子行业的知名企事业单位。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智能医学工程(Intelligent Medical Engineering)

  智能医学工程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结合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是新兴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本专业以“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发展为契机,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旨在培养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端创新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发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工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扎实的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工科基础和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将系统学习解剖、生理等课程,使其具备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医学实践方面,主要面向大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感知、认知科学与脑控技术、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开设课程。

  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生命健康领域人才需求特别是智慧医疗产业人才的需求,依托我校雄厚的智能信息学科基础,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着眼于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智能医学”人才。

  毕业去向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本专业于2019年获教育部审批,201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学 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国际化交流

  学院将国际化作为学院实现快速发展、弯道超车的抓手,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学生培养、科研、学科建设方方面面,提出了“以国际化科学研究为切入点,以国际化师资建设为着力点,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突破点,全方位探索和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总体思路。

  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斯坦福大学、汉堡大学等在分子成像、神经影像、指纹识别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科研合作。

  学院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选派1位博士、3位硕士前往交流学习。

  学院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23人,占教师人数的44.2%。学院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上百人次来校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百余人次,多名教师应邀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每年组织20余位本科生赴海外访学。

  学院借鉴伦敦国王学院的先进经验,与其建立联合导学团队,选派教师海外学课,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提升学院师资的授课水平,促进学院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转变;以外籍专职教师为核心打造双语/全英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专业双语/全英课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结束语

  聚力一流建设 奋力追赶超越 助力健康中国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http://sast.xidian.edu.cn 029-81891034

  学院概况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学校为满足国家航天发展重点需求、支持发展空间电子信息优势学科的重大举措。学校特别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担任院长,集中在空间测控通信、导航制导、空间探测、空间环境及物理学等领域的团队力量组建而成。学院以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国家航天技术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服务于国家航天科技发展重大发展需求。

  学院现有教师95名,其中专任教师80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等航天院所总师、研究员为构成的特聘兼职教师15人。学院共有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陕西省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级卓越青年1人、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化特点显著,39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学院人数的73%  ,教师队伍朝气蓬勃。师资队伍充沛,师生比高达1:6.4,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建设“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校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依托学院管理,其中”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2 个学术型硕士招生学科,航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领域,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2  个博士招生学科以及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读本科生510余名,硕士研究生 28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

  学院建有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导航探测与制导、嵌入式系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临近空间开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与探月、二代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在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空间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和综合电子系统与可靠性等领域特色鲜明。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装备预研等纵向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参与“觅音计划”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显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以总体单位牵头国家973项目“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下信息传输基础理论”,具有国内领先研究水平。

  培养方向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国防特色专业,也是“211 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7  年被评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以及北斗全球系统的全面建成和应用,国家对“导航+”为特色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专业现建设有陕西省  “四主体一联合” 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航探测与制导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并与中电科二十所和中电六所、航天 513  所、西安航光卫星公司等多个业内知名研究所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专业现有教师 30 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  90%  以上,骨干教师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突出,主持完成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项目,承担一系列国防预研和科技开发、研制等高水平研究项目,具备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研究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专业教育教学成果显著,2013  年专业改革成果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年获批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 年获批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立项,2018  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改革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

image.png
image.png
  教学、科研成果突出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成绩突出,近五年来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互联网+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中俄大学生小卫星创新设计等国家级竞赛获奖励  50  余人次、获省级竞赛奖励30余项。毕业生就业面宽广,包括电子信息行业、航空航天、工业产业的研究所和知名企业;数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image.png

  全国机器人大赛参赛团队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子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具有导航与定位技术、目标及环境的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在航天电子系统控制、智能导航定位与探测等领域进行系统分析与工程实践的能力,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全面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语言  ( 中、英文 ) 运用和表达能力,从事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和航天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能在航天电子、导航定位、制导与控制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公司、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

  航空航天技术、导航原理、数字图像处理、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探测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制导与控制原理。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空间科学与技术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将我校电子信息技术的传统优势与国家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需求密切结合而设立的特色专业,分别在 2017 年和 2018  年专业排名全国第三、区域排名第一。本专业是国内唯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同类专业,融合了空间科学技术前沿和航天电子工科基础的培养模式,与我国各大航天院所建立有长期紧密的科研及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也与国内顶尖的商业航天公司联合,优秀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航天发射任务。专业学生不仅具备宽阔的科学视野,还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工程技术基础;具备空间信息科学、现代通信理论、空间环境及探测、空间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本专业的骨干教师研究水平和能力出色,牵头国家 97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发计划项目,承担一系列 863  计划、国防预研项目、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等高水平研究项目,具备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建设有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和多个业内知名研究所和企业建立有联合实验室,拥有先进、齐全的实验设备。

image.png

  左:微纳卫星地面站系统 右:空间物理环境实验室

  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宽阔的科学视野,还具备了扎实的电子技术、工程技术基础;具备空间信息科学、现代通信理论、空间环境及探测、空间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近  3  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20余项,省级奖50余人次。学生就业和深造的去向不仅涵盖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的研究所和高校,还包括工业产业中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电子通信、环境保护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就业口径宽于其他学校开设的同类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和计算机基础,  具备空间信息科学,现代通信理论,空间环境及探测,空间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能够在航天工程、空间环境、空间探测、空间应用和空间资源开发以及其它相邻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空间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也可在电子通信、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行业的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从事研究性工作。

  主干课程

  空间物理基础、空间电子器件可靠性、航天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航天器控制、通信原理、航天测控技术、卫星通信、数字图像处理。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根据国家和民用航天迅猛发展需求,将我校测控、通信、导航的传统优势与飞行器总体设计密切结合而设立的特色专业。飞行器是航空航天的主体,关乎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航天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我国要继续建设成为航天强国,需要更加先进的飞行器为依托。此外,随着我国民用商业航天领域逐渐放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也需要各种各样的飞行器来实现商业应用。

  本专业是在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建议下,适应航天高科技领域及经济发展需要于2020年开设的,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包含“飞行器总体-测控-通信-导航-控制”的有机整体,推动航天飞行器设计技术的进步并为我国培养飞行器设计人才。

  本专业教师团队具有优秀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并有多名航空航天界著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拥有先进、齐全的实验设备,建设有无人机实验平台。学生在学好本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多方面拓展知识面,满足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个性发展。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民用航天迅猛发展需求,具有系统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数学、力学、控制基础,具备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强度分析、测控-通信-导航-控制设计分析能力,毕业后能在航空、航天、军队及其他部门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研究、航电系统设计、通用电子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工作,或者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军队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选择报考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点的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本科生毕业后能在航天、航空、兵器等系统的研究院所、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公司及其他相关企业从事飞行器设计与研究、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信息处理与传输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教育和技术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飞行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力学、飞行器结构设计。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升学与就业

  学院学生成绩突出,就业面宽广,就业单位覆盖国家重点航空航天院所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及其下属科研院所,以及华为、中兴、大疆、小米等企业单位。2016年至今,百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科生就业率达96%以上。

  2019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image.png

  先进材料与纳米学院

学院简介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是2013年成立的创新研究型学院。学院致力于在纳米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生物材料、纳米光催化以及材料计算、信息感知技术等领域打造一流的科研教学队伍,培养一流人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一流材料学科。西电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

  学院秉承“育人做事并重,基础应用同行”的办院理念,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领先核心科技研发作为学院的两个支撑点,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努力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自强、拼搏”的学院文化和“勤学日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院学风。学院建设的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材料学院,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创造国际领先核心科技。

  学院布局和专业设置

  学院现已建设成立了“三系、两所、两中心”的教学科研格局。

image.png

  学院现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本科专业。

image.png

  学院现有办公和科研实验场地近5000平米,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应用化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两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先进材料虚拟仿真中心和应用化学虚拟仿真中心),一个“先进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测试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21个,形成了从先进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到微纳器件研发的全流程教学、科研平台,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近五年来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Ener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累计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200余篇。学院现建设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

  我院李培咸教授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强势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60年设立的“无线电物理与材料”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为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的本科专业之一。1998年根据教育部规定专业名称调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本专业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软硬件实验平台,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目前拥有专任教师2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3.8%;副教授1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1.4%。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依托学校电子和信息学科优势,重点以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亟需的电子信息材料(包括纳米材料)与器件为主,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培养在电子信息材料生长与合成、光电器件加工与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性能测试及应用等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熟悉本领域的发展需求和前沿技术,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在就业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100%左右。就业单位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商银行等。本专业毕业生每年约50%继续深造,其中十余人保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代表的全国顶尖985院校研究生!

  专业主干课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电子器件、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计算材料学基础、纳米电子学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介绍

  我院的应用化学专业服务于化学、人工智能、纳米科技这一新兴交叉领域中的化学人才培养需求,瞄准该领域的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化学合成与传感技术为牵引,通过基础与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又具备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纳米科技等交叉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专业下设智能检测和材料化学两个特色方向,拥有省级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智能传感”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具有优厚的办学条件。

  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备扎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宽厚数、理、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去科研、教育、生产技术部门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毕业去向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化学素养和电子信息视野,广受到国内外各单位的好评。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9%以上,其中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近15%,有近40%左右本科生去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主要涉及催化材料、柔性电子、化学传感等研究领域。近几年就业的单位有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

  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在传统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开设特色培养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分析化学、电子工艺化学原理、新型纳米材料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环境检测、合成化学与表征、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新能源材料等。

  学 制:四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与电子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微纳制造等学科领域关系密切,具有充分的就业市场需求。本专业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充分结合我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传统优势,已形成以纳米信息材料及微纳器件研发与教学相结合的学科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纳米能源、微纳电子器件及制造技术,为实现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具备宽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等基础理论,掌握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创新应用复合型科研人才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纳米材料、纳米器件技术等相关产业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等相关工作,也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或继续攻读纳米材料与技术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特色课程

  本专业确立了纳米材料的核心地位,构建以纳米材料可控制备、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为特点的《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功能转换材料及应用》相关课程群;以微纳制造为特点的《微纳加工技术》、《薄膜材料与技术》相关课程群;以纳米能源为特点的《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相关课程群;以电子信息为特点的《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存储技术》相关课程群;形成“以功能纳米材料为基础,以微纳制造为技术手段,实现能源与信息器件化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理工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融合的特点。

  学 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介绍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面对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校对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等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优势研究力量进行整合,于2014 年底在全国率先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目标为国家培养网络空间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

  2016年4月,校长郑晓静院士作为唯一高校校长, 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4.19会议)。此外,作为牵头单位,学院联合CEC、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共9家单位成立信息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为学校开展网络安全国家级重点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地支撑。2015年12月,学校和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密码研究院)签署协议,在人员互聘、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共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目前学院平台体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具备国内一流的表现,在2017年9月,以总成绩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由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评选的“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称号。2019年在中期绩效评估中继续排名第1。

  学院成立以来发展迅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我校被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首批两所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单位之一。此外,我校也是国家国防科工局网络安全创新中心唯一高校成员单位。目前,学院设有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本科专业,2019年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1月,国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我院成为国内首批设立该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学院教学科研平台体系完善卓越。目前拥有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网络空间安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网络安全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平台,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建设提供了国内顶尖的教学条件。学院同时建有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网络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科研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6年7月,与陕西省公安厅合作共建陕西省公安厅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实验室,支撑陕西建设遂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卫重大任务的国家队。2016年11月,与360公司联合成立西电-360网络安全创新研究院,周鸿祎董事长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定位于网络安全领域前沿技术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吸引汇聚高水平网络安全研发队伍。与腾讯建立了西电-腾讯智慧安全创新研究院,学院还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广东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启明星辰、蚂蚁金服等国内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重要骨干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建设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一流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规模和实力雄厚,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12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80%以上拥有海外经历。学院拥有国内信息安全领域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有双聘院士、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和优秀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形成了一支国内水平一流、规模领先的网络安全师资队伍。在前两届全国网络安全评奖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昌祥院士荣获2016年“网络安全杰出人才奖”,马建峰教授获2017年“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胡予濮教授、李晖、陈晓峰、李兴华教授分别获得2016、2017、2018、2019年度“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王育民教授和李晖教授编写的《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马建峰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王育民教授参编的《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获“网络安全优秀教材奖”。

  学院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学院目前已形成了无线网络安全、密码科学与工程、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成立以来,与中科院信工所、CETC、CEC、360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研究任务11项;与CETC、中国航天单位合作承担了国防973、国防基础科研等国防重大项目。学院在无线网络安全、密码设计与分析、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提出了异构多域无线网络安全关联管理体系架构和可扩展的接入安全体系结构,合作制定了国际ITU标准两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提出了云数据库系统加密参考结构,研发了 “秦盾”云加密数据库系统,获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最佳商业投资价值奖。

  学院学生规模和培养模式全国高校领先。学院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安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全院本科生及研究生达到2000余名。每年招收本科生共计320人,其中招收信息安全专业160人,网络工程专业60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60人,网络空间安全实验班(每年面向全校大一学生选拔)40人。每年招收研究生共计280人。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其中首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20万以上、上研率52%。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等多项赛事上屡获佳绩。2015年6月,学院成为全国首批两所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之一,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从2016年起,学院连续两年实施“3+1”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学生网络安全实践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以《现代密码学》课程为试点引入“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索开展“编程马拉松”,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和责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9年1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正式公布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2019年,在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中,学院申报的《“三全”并举构建面向新工科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2019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概况Overview|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和国际前沿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践行“互联网+”“一带一路”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0名,其中,教授32名,副教授23名,研究生导师60名,90%以上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是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国家级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及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招收人工智能领域优秀本科生,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SI1‰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自2018年起,学院也可招收工程博士。

  经过十余年科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学院构建了“国际化+西电特色”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协同育人和“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服务人才培养的具有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育人体系,已有百余名校友成长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领军人物。

  |名师风采Distinguished Scholars|

  焦李成教授 IEEE/IET Fellow,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石光明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委员,国家自然基金人工智能领域会评专家,I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侯 彪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刘 芳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 静教授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董伟生教授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 爽教授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谢雪梅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杨淑媛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

  张向荣教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李阳阳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

  梁雪峰教授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王晗丁教授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李雷达教授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吴金建教授 霍英东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学实力Teaching Strengths|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负责人:焦李成)

  国家级精品课程微处理器类新技术试验(负责人:石光明)

  教学平台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陕西省智能感知与计算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团队

  陕西省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学术平台Academic Platforms|

  国家级平台(联合建立)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

  “信息感知技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平台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2011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教育部创新团队

  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

  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影像处理与安全传输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计算理论与影像信息学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

  联合共建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惠普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MD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斗军民融合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蒜泥人工智能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速云深度学习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ltera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星图智能认知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大一附院智能医疗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维恩AI Plus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为企业智能联合创新中心

  |科研实力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s|

  学院面向国家、国防战略需求,近十年,承担国家各种科研任务,包括科技部“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军工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方向论文1000余篇, SCI他引3000余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0余项。焦李成教授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科研综合实力保持国内高校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Talents Cultivation|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学院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确定了“国际先进+西电特色”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近几年培养了陕西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0余人,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3人。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50名,博士研究生132名。

  马原:2005级本科生,澎思科技创始人

  王晗丁:2006级本科生,2010级博士研究生,萨里大学博士后,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优秀毕业生,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杨少毅:2008级本科生,2012级硕士研究生,蒜泥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陕西省政协委员。

  金杰:2010级本科生,2015级硕士研究生,南加州理工大学博士,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孙其功:2011级本科生,2015级在读博士,2015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英卓未来公寓CTO。

  近两年学生竞赛主要获奖

  焦李成教授指导的队伍《与你瞳行-渐冻人智慧生活眼控轮椅》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

  石光明教授指导的队伍《Muses人工智能作曲系统》 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2020年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冠军

  焦李成教授指导的队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获2019“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

  李甫教授指导的队伍《xxx》获互联网+大赛银奖

  焦李成教授指导的队伍《一种新的神经网络-DPNet》获IEEE GRSS数据融合竞赛3D点云分类挑战赛国际冠军;《PointNet++和PointSIFT两种神经网络》获IEEE GRSS数据融合竞赛3D点云分类挑战赛国际亚军

  焦李成教授指导的学生“张文华、王浩然、周金柳”提出的ATOMFR算法以及“马睿妍、高艳洁、杨育婷、宋纬、李宇轩”提出的SMILE算法分获ICCV VisDrone2019挑战赛单目标跟踪挑战赛的亚军与季军

  侯彪教授指导的“遥感分割小分队”荣获第一届“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季军

  田小林教授指导的“The Hammerof Thor”和王晓甜副教授指导的“脑纹安全队”获第八届“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一等奖

  王爽教授指导的challenger团队获2018年IEEE GRSS Data Fusion Contest高光谱分类赛道冠军

  焦李成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杰、张欣、李晓童获ECCV VisDrone2018挑战赛无人机单目标跟踪赛道冠军

  |学生活动Student Activities |

  学院全方位践行“三全育人”,学生的文体、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学院团委和学生会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文艺类:每年举行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学院生日会等大型晚会;成立“AI舞团”,参加学校组织的舞蹈比赛;成立“图灵合唱团”,参加学校各类合唱比赛。

  文化类:成立“刀笔油画社”,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带同学们走进刀笔油画的斑斓世界;举办“寝室文化节”和“班徽班服设计大赛”,发挥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组织参加学校的各类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开拓视野,锻炼能力。

  体育类:成立篮球队、赛艇队等体育爱好者团队,举办“迎新杯篮球赛”等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艇拉力赛、马拉松比赛、校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增强学生体魄。

  实践类:学院积极拓展渠道,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组织学生走进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参观交流;每年寒暑假组织出国访学团组,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美国等知名大学交流访问;在蒲城洞坡小学建立“筑梦小屋”,让学生亲身参与扶贫和扶智过程,点亮山区孩子的科技梦想。

  |就业形势Career|

  数十年探索耕耘,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人工智能学院培养了大批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不同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作为走在科技最前沿的AI学子,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深受各大军工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三资企业、知名公司和高校的青睐,就业单位包括:电子信息、航天航空领域各大研究院所、BAT、华为、中兴、京东、思必驰、众多AI创业公司,及谷歌、亚马逊、英特尔、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度评价。

  |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学院始终强调拓展师生

  国际视野,鼓励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深造,更新知识,改

  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竟争。近五年中,有百余名本硕

  博生出国交流学习,学院教学团队90%以上的教师有国外留

  学或访学经历,出访的学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

  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西班牙 Basque Country大学等著名学府。同时西电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香港大学等诸多高校开展常规化的交流访问和暑期访学,为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知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本科生招生专业 Undergraduate Courses|

image.png

  |关注我们Contact U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710071

  电话:029-88201531

  网址:http://sai.xidian.edu.cn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