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丨生物育种“双翼”齐飞 看杨凌秦丰种业如何搭建种业创新“金字塔”
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丨生物育种“双翼”齐飞 看杨凌秦丰种业如何搭建种业创新“金字塔”
华商网

华商网讯(记者 董旭叶)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乎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大局。10月24日下午,“循‘新’出发·‘质’在必行——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探寻一粒小小种子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迸发出引领产业变革的磅礴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025111421_3_28.jpg

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陕西种子公司,依托陕西种业集团种子产业基础和杨凌示范区科教资源禀赋,成功组建,旗下“秦丰”商标是中国种业行业首个驰名商标。公司以“战略并购”与“生物育种”双轮驱动,先后控股、参股陕西伟隆、陕西秦瑞、榆林飞宇等9家种业企业,形成了覆盖小麦、玉米、油料、瓜菜、杂粮等作物的完善产业布局,科技研发能力稳居全省首位。

强大的研发能力是现代种业竞争的核心。为支撑生物育种研发,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1+4+6+N”的创新平台架构。“这‘1’是指我们的种子科学研究院;‘4’是参与组建的四大共性平台;‘6’是分布在杨凌、海南等地的六大育种基地;‘N’则是围绕产业需求组建的多个研发团队。”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讲解员介绍,公司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汇聚了一批顶尖育种专家。

wechat_2025-10-25_101809_096.png

“过去一个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可能要十年,现在借助现代技术,周期能缩短到五年左右。”陕西省种业集团副经理黎哲指着四楼的生物育种实验室介绍,实验室投入超2000万元引进了153套先进设备,高科技设备对种子进行精准分析、筛选与改良,大大加速了优良品种的诞生。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战略布局,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秦丰种业已培育审定农作物品种80个,获得多项专利及植物新品种权。在小麦领域,“伟隆169”凭借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出色的抗逆性,在黄淮海地区年销量达9000多万斤。玉米方面,青贮品种“飞宇1517”亩产高达8吨,远超普通品种;“MC999”成为东华北、西北双国审的广适性品种。

wechat_2025-10-25_101814_628.png

“今年部分地区遭遇涝灾,我们的‘伟隆169’表现出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即便晚播或在涝洼地块,产量也基本不受影响。”黎哲表示,当良种与良法配套,不仅能为农民保住“钱袋子”,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上了一道坚实的“保险”。

优良的品种能否真正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有效转化。秦丰种业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在渭南、咸阳、宝鸡等地,该公司布局了1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在榆林,聚焦玉米生产与加工;在汉中,拥有5000亩油菜种子繁育基地,高标准基地的建设确保了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我们不仅提供种子,还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生育期农技服务,并在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建设了23个订单示范基地。”黎哲说,订单示范基地实现了自有品种的订单收购,同时提供涵盖播种、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全生育期服务,切实帮助农民“种得好、卖得好”。

wechat_2025-10-25_101820_852.png

谈及未来发展,黎哲表示:“‘十五五’期间,我们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将生物育种技术全面应用到研发中,提升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等性状。还将继续加大品种推广力度,重点培育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寒、节水、抗病虫优良品种。”

从70余年的历史积淀中走来,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以“战略并购”与“生物育种”为双翼,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奋力书写着一粒中国种子的创新与质变之路。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