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排版《屠夫状元》演出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银灯结彩花呀花成双,玉蟾移步过呀啊过东墙……”12月14日、15日连续两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精心复排的眉户古典剧《屠夫状元》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亮相首演,引发了戏迷与业内的热情关注。
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度把《屠夫状元》搬上眉户戏的舞台,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同名实景形式将它搬上银幕,自此该剧名声大噪,享誉全国。40余年来,历经3代传承,本次复排版《屠夫状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名录》,排演中的“传承性”与“青春态”因此更被聚焦。
戏迷叫好
年轻一代为传统经典带来“清新的风”
当《屠夫状元》中的经典唱段在剧场里清亮响起,唤起的是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
移植自商洛花鼓,眉户戏《屠夫状元》可谓三秦大地上戏迷们百看不厌的经典,该剧有着中国传统戏剧“善恶有报”的故事脉络,讲述了忠臣之子党金龙,在赴京应试途中冻饿交困,被善良的屠夫胡山搭救,得以进京赶考。可是党金龙得官忘本,认贼作父,且残害其母。胡山救起党之母,认作为母,并在得官之后,不畏权势,终于处死了奸臣杨猎和党金龙。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复排《屠夫状元》,排演团队三团是该院阵容年轻的团队,40余名台上戏曲演员平均年龄只有35岁。其中饰演主人公胡山的阴亮,出生于1992年,是该团最年轻的“主演担当”。
当年轻一代站上舞台,他们为经典戏曲带来一股青春的风,也让传统戏曲,更加通达地进入时下观众内心。无论是憨厚善良的屠夫,还是假仁假义的状元,都仿佛被青年演员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尤其是胡山善良机敏、幽默乐观,直爽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侠义又带有几分喜庆的姿态走进观众的心坎里,让该剧的核心价值,“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每位观众心中。
演出现场,掌声不断。“这群年轻人们演得不错,还有提升空间,但那个味儿,是对路的!”老戏迷王满堂在演出结束后,为复排版《屠夫状元》点赞,“古典喜剧唱好不易,但也更容易出彩,希望这群年轻人,把咱陕西地方戏唱好,传好!”
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这次复排版《屠夫状元》首演两场,戏迷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演,剧场均是座无虚席。这再次印证了经典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戏迷们对传统戏剧的期待和希冀。”在12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杨君感慨地说。
杨君告诉记者,此次《屠夫状元》的复排,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戏曲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可谓全院重视,全团上阵。全剧由青年演员阴亮、李凯哲领衔主演,杨静、王静、刘剑、唐喜良、谭敏等青年演员主演,其中“绿叶”配演由团中众多实力派演员担纲,“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研究院重视培养德艺双馨青年演员的‘一棵菜’精神。‘小’演员挑‘大梁’,他们在贺林、穆晓鹏等前辈艺术家和复排导演王少华的精心雕琢和辅导下,锤炼成长。以排演为传承,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更多年轻演员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年轻人们的舞台成长,也被老演员们牵挂——记者了解到,在《屠夫状元》复排期间,《屠夫状元》的“一代演员”王广民、焦瑞霞、杨荣荣等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也专程到剧组探班,与青年演员们交流排演心得。
《屠夫状元》的复排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更通过开展“坐科”教育、名师收徒传艺、剧目创排设立不同组别演员共同排练等方式,让优秀青年戏曲人才持续涌现。“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期待通过更多年轻力量的舞台发力,让戏曲艺术更好传承、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关注并喜爱传统经典,让传统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杨君说。 记者 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