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书法奖”是与中国书法“兰亭奖”相衔接的陕西书法最高奖项,两年一届,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评审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每一个参评作者的综合实力、实际水平,为不断出精品、出人才搭建了平台。
第四届“陕西书法奖”共评出获奖作者12名,入展作者152名,展现了陕西书法家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和最新创作成果。
8尺对开《快雨堂题跋》
冯雨彤,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展)等,荣获第四届“陕西书法奖”(铜奖)、第三届“陕西书法奖”前50名(入展)等。
创作感言:
本次参展作品采用八尺对开五个小块拼接而成,用纸上选用了粉色老纸,书体选用自己擅长的颜真卿行书创作。创作开始前设想一个小稿,力求在章法、字组,墨色上寻找变化,自己的学书理念是“寻找自然书写状态”。因为有小稿,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得心应手,书写时一气呵成。书法必须创新变化,书法的创新必须继承传统。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本次作品创作中也正是如此,先继承后创新,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郦道元《三峡》一则”(选自《水经注》)
刘冯,陝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汉中市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入展第五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文化部)等。
创作感言:
我习书以来,尤喜北魏墓志,沉迷其中,心摹手追……近年来,想在静穆、典雅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质朴、野逸之趣,便开始学习《石門銘》,为提高线质,同时兼习《石门颂》等汉代摩崖石刻。此次作品,取《石門銘》结体开张、灵动,同时在用笔上掺以隶书、汉篆笔意,以求浑厚古拙,然而自知手段粗浅,拙作还有诸多不足,还请诸位老师、同道不吝赐教。
《遂堂赵安朱迹》
赵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曾入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等。
创作感言:
前几年有幸得一方秦印同吾名,遂仔细观摹,研究学习。得知秦印具有随意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形式多样、具有残缺美等众多特点,于是便喜之,其随之为我近几年一直研习篆刻的对象。传统是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对于篆刻创作,我并非刻意去追求,遵从本心,静待水到渠成。“见山只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而山那边的滋味却是不足为初学者乐道的。对于篆刻艺术,我还在路上…
贺宏翔,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就读。
创作感言:
本人自幼学书,甚喜笔墨,在中学阶段就立志去往书法专业,2023年通过联考如愿进入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深造。本次展览获奖,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再接再厉,探索更多笔墨间的风采。
孟浩然诗《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刘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
创作感言:
此件作品主要取法于集王圣教序和米芾行书,通过构造字势,锤炼厚重的线条来表达雄强恣肆的气势。
贺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延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中书协)、全国首届"爱莲杯"全国书法大展等。
创作感言:
近几年专注大字行书的研习。余以为,作大字行书贵在生发的合理性,重点画轻形式,删繁就简,落落大方最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