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腔艺术除了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之变、国家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选取题材,让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本届秦腔艺术节上,连续几日登台亮相的《青春曼巴》《生命的绿洲》《攒劲女人》等新创现实题材秦腔大戏,都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
谱一曲真切感人的“治沙赞歌”
秦腔《生命的绿洲》演出现场
11月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舞台上一棵苍劲壮硕的“老沙柳”格外醒目。“曾经黄沙八千里,今朝碧玉连九天……”在雄浑、淳厚的“秦声”中,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演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的舞台上精彩亮相。
以毛乌素沙地治理为蓝本,《生命的绿洲》生动地刻画了那些为沙漠治理默默奉献数十载的“治沙英雄”形象:他们犹如大漠中坚韧的沙柳,秉持着“活一天也要栽树一棵,压一把黄沙挡一股风”的信念,在党的领导下,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每一次治沙行动中。
在飞沙走石面前决不妥协,面对诽谤时正气凛然……演出现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梅,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和扎实的舞台功底,塑造了剧中主人公何玉芳的艺术形象。她的演唱,抒情时低吟润心,激昂时声如裂帛,句句如生命呐喊,呼唤人们珍爱绿色家园。
传统戏曲程式在现代戏中的创新化应用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记者注意到,不管是水担舞巧妙地化用了武生身段,让劳动场景变得极具观赏性,还是骑自行车打架的情节中加入跟头技巧,使现代道具与传统戏曲技巧完美融合,这些创意既展现了现代生活元素,又保留了秦腔艺术的韵味,让好戏有了更多看头。
草原、雪域风情与秦腔艺术“相遇”
秦腔《青春曼巴》演出现场
同样在11月3日亮相本届秦腔艺术节的,还有西宁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秦腔现代戏《青春曼巴》,当特色的草原、雪域风情和浓醇的秦腔艺术在舞台“相遇”,这部来自青海的秦腔戏,带给西安观众新鲜的观演感受,也让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浸入所有观众内心。
《青春曼巴》在悠扬动听的藏语唱词中拉开序幕,全剧分“生命的启示”“理想的追求”“文明的火种”“难舍的思念”“草原的呼唤”“哈达的河流”等幕展开。在平实的叙事中流露出真情——全剧将青海卫生战线的全国劳模、优秀党员、卫生部“人民健康好卫士”田青春同志,扎根海拔4200米的基层卫生单位,数十年如一日服务牧区基层人民,被藏族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上最好的‘曼巴’(藏语,意为医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台上,演员声情并茂,剧情引人入胜;台下,观众们被田青春的故事深深感染,在剧情高潮时,许多人潸然泪下。“秦腔的演绎方式,开阔而通达,让精神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西安戏迷武力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看《青春曼巴》这样的秦腔戏,将秦腔与少数民族歌舞相结合,而且一点都不违和,这种表现方式非常新颖,也更加让我沉浸到田医生高尚而伟大的精神世界中。”
看奋斗者的“攒劲”群像
秦腔《攒劲女人》演出现场
“攒劲”是宁夏方言中对一个人能干的赞美,也有“优秀、厉害”之意。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上,一部“攒劲”的《攒劲女人》,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奉献给古城戏迷。
“黄河水哟,养育出攒劲的人”——悠长清亮的音调,唱出黄土地儿女的韧劲与豪迈。4日晚,这部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艳、韦小兵领衔主演的作品,引发西安广电大剧院中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该剧讲述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群众李耀梅摆脱贫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事迹,塑造了在绝境中坚韧不屈、奋斗不止、蓬勃向上的“攒劲”群像,也打动了台下所有观众。
剧中女主人公李水河(原型是李耀梅)的人生可谓坎坷:遭遇家暴、中年离婚,发生车祸、欠下巨款,年近五旬扎扫帚办厂却又一次面临意外打击——重病在身……尽管如此,这个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女人没有被打倒,面对苦难,她总是一笑而过,最终,在政府的帮扶下,靠着扎扫帚,不仅自己实现了命运逆袭,还带领更多人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深入生活,谱写凡人赞歌。“人么,生来是攒劲的!”这是被李耀梅反复说的话,也成为《攒劲女人》的舞台主题——除了演员们对人物的刻画,舞台上反复出现的芨芨草,正是千万个如李耀梅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的象征。
“虽然是主旋律题材,但是《攒劲女人》让我觉得很亲切,似乎主人公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姐妹:坚韧、攒劲,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西安戏迷王永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