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本报讯(赵志华 朱钊)10月7日上午,笔者在眉县槐芽镇保安堡村看到,村民正在新建的温室大棚里犁地、施基肥(见左图),为栽种蔬菜种苗做准备。据了解,保安堡村今年新建了15座大棚,通过平整土地、完善设施,使原本低效的河滩地变成年收益30万元的高产田。
保安堡村北临渭河,有大片河滩地,其中一些因地势过低、土层薄,经常发生内涝,收成一直不好。为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壮大集体经济,村里组织人员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于今年初申报了这一项目。项目获批后,5月底开工建设,先后平整了51亩河滩地,完成道路硬化、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建设。9月底,15座温室大棚建设完成。国庆节前,一家果蔬公司看好当地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市场环境,主动联系村上,以每座2万元的价格租赁了其中10座大棚。其余5座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大棚,计划栽植西红柿、黄瓜等,春节前就可上市,估计可带来收益10万元。
“多亏了现代化的种植方式,让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变成了‘香饽饽’。”该村党总支书记樊新辉感慨地说,项目收益不但能为脱贫户、监测户分红,也盘活了村集体资产,为村集体经济赋予了“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