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5周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西安工业发展板块。
75年来,西安工业体系从无到有,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由弱到强,新型工业化道路愈走愈坚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引领能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和集聚集约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做大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做大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2023年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419家,是2014年年末的1.9倍;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5%。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截至2023年年末,规划建设产业园片区44个。工业企业外向度不断提高,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1091.91亿元,是2012年的5.1倍。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7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连连实现突破。
1949年,西安工业增加值仅0.34亿元,1978年也仅有13.87亿元,年均增长14.7%。经过46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4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21年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到2533.4亿元,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0.6%,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为各行业第一。
经过75年的发展,西安工业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品质日益提升,一些新兴产品如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圆片等从无到有,为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生产食用植物油22.94万吨,是1978年的51倍;饮料酒33.43万千升,是1978年的83.6倍;钢材34.8万吨,是1978年的4.2倍;汽车131.23万辆,是1978年的1750倍;半导体器件243.54亿只,是1978年的2016倍。
2023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12985.35亿元,是1978年的287倍;营业收入8736.4亿元,是1978年的192.2倍;实现利税总额792.24亿元,是1978年的89倍。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75年来,西安工业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转变、从重点城区集中向开发区引领协同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西安工业经济全部为全民所有制经济。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占比达66.2%,较201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1978年,西安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中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化学工业。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支柱产业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行业迭代到产业链更长的高技术行业。特别是近十年来,电子级硅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光伏产业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2023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7%,2013—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近年来,西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未来可期。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760家,R&D经费支出211.28亿元,比2017年增加101.82亿元。近九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7.6%,高于工业投资增速5.2个百分点。
新兴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3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产量98.38万辆,占全国的10.4%;太阳能电池产量5067.88万千瓦,占全国的9.4%;集成电路圆片产量647.8万片,是2014年的26.3倍;集成电路产量64.96亿块,是2019年的17.2倍;充电桩产量49.76万个,是2019年的15.1倍;城市轨道车辆产量619辆,是2019年的11.5倍。
近年来,西安坚持招大引强,以产业项目带动工业做大做强。2023年,随着三星、比亚迪、隆基、三一产业园等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带动,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3%;比上年增长4.6%,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5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