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开幕 全面展示50年来考古文保和学术研究成果
“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开幕 全面展示50年来考古文保和学术研究成果
华商报

  9月8日,“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展览在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这是以“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基本陈列,是五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现,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看过之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IMG_6639.jpg

  八个单元全面展示秦始皇陵考古成果

  展览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展示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等,以及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之下,这些遗址、文物所反映出来的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IMG_20240908_132559.jpg

  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为: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皇家苑囿、宫廷娱乐、侍奉如常、幽宫紫台。

  第一单元“秦始皇帝”介绍了秦之崛起和始皇帝的一生,拉开了展览序章;

  第二单元“丽山为陵”展示了秦始皇帝陵“若都邑”“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原则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

  第三单元“宫观百官”通过文献和考古勘探、发掘资料的相互论证,对秦始皇帝陵园中象征中央官署、宫室建筑、飤官等的遗址和出土物进行阐释和展示;

  第四单元“地下军团”是展览的视觉高峰,展示了象征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秦兵马俑,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包括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秦军武器装备等;

  第五单元“皇家苑囿”展示了象征天子生前京城苑囿的珍禽异兽、宫廷厩苑、禽苑等,是地上苑囿被模拟于地下的真实写照;

  第六单元“宫廷娱乐”书写了华丽又新颖的秦宫廷娱乐生活,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娱乐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第七单元“侍奉如常”展示了秦始皇帝陵的“祔葬”与“陪葬”,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血缘”到“地缘”的真实写照;

  第八单元“幽宫紫台”“想象”与“科学”并俱,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联想和科学数据的论证,与观众一起想象秦始皇陵地宫的雄姿,描摹其中的日月星辰、江河大海和广袤大地。

  230件组文物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历史画卷

  秦始皇陵原名“丽山”,其陵园称为“丽山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之下,秦始皇陵的规模、布局、内涵逐渐明晰,两千多年前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的壮美画卷正缓缓展开。

  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陵若都邑”的设计思想,它是秦始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再现。幽深的地宫象征着皇宫,内外两城象征着京城的宫城和外郭城。城内有辉煌的宫殿建筑群,有供皇帝出行的车马,有为皇帝饲养骏马的御厩,供皇帝娱乐的杂技百戏,还有象征性的兵备武库。城外有供皇帝玩赏游乐的水禽苑囿,还有守卫京城安全的宿卫军兵马俑,共同构成了秦始皇帝丰富多彩的“地下王国”。

  展览文物共计230件(组),选择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中的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

  在展陈方式上,大型沙盘、考古模型、数字交互、现场连线等多种展示手段,将历史语境、遗址场景带入展览现场,让文物说话,让遗址活起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感。

  近些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

  策展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叶晔介绍,近些年来的一些考古新发现,比如秦始皇帝陵外城东门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一号陪葬墓、秦始皇帝陵陵寝建筑遗址,以及飤官遗址,这些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在展览中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具体比如,秦始皇帝陵外城东门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秦始皇帝陵陵寝建筑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一号陪葬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以及大量的带文字的瓦当,还有刚刚完成保护修复的两件百戏俑等,都是首次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IMG_6786.jpg

IMG_20240908_124358.jpg

IMG_20240908_125454.jpg

IMG_20240908_125519.jpg

IMG_20240908_125544.jpg

IMG_20240908_123159.jpg

IMG_6646.jpg

IMG_20240908_133545.jpg

IMG_20240908_125050.jpg

  参观中记者发现,展览不仅内容系统全面,秦始皇陵陵西一号陪葬大墓的金银骆驼、秦始皇陵飤官遗址出土的巨大陶井圈等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也已出现在展线上。而秦始皇陵K9901陪葬坑出土的、让人看到它变立即想起“力能扛鼎”这个词的“秦陵第一鼎”,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玉器,以及经常被各种展览和历史讲座提及的错金银乐府钟等文物也都在展览上可以看到。此外展览介绍到的丽山园一些重要遗址,还会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现相关展厅内的情况。

  看兵马俑,在这里可更近距离观看、更详细了解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介绍,因为埋藏时间长,上方棚木坍塌过,还存在地下水侵蚀以及遭受过火焚的侵扰,所以导致兵马俑身上的彩绘不像之前那么光鲜亮丽。另外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由于环境突变也会导致兵马俑身上的彩绘颜料保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年来文物保护人员通过科技手段,对兵马俑表面的生漆及彩绘层进行了一系列保护修复。展厅展示的陶俑都是保存状况比较好的,就是利用后期的一些干预手段对彩绘加固和回软,使彩绘颜料更好地附着在陶胎表面。所以相对于俑坑内的陶俑,这些陶俑身上的彩绘更多一些。其实每个陶俑身上都是有彩绘的,只是可能离得远看不见,在展厅里就可以更近距离观看。

  在“地下军团”单元,展厅内重点展示了将军俑、铠甲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袖手俑等各种身份的秦俑,还展示了车马组合俑,前面的四匹马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场拍照留念。而几个集中展示的带着色彩的俑头,表情栩栩如生。在这个展厅内,还展示了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工艺、色彩、艺术风格等,还展示了秦军精良的武器装备,包括石铠甲、青铜剑、青铜铍等等。

  除了兵马俑,后面的单元还有文官俑、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内容非常丰富。在陪葬墓区部分还展陈了上焦村陪葬墓后妃墓园M15的出土遗物,其中包括一个带箭镞的头骨,令人不寒而栗。

IMG_20240908_132819.jpg

IMG_20240908_133159.jpg

IMG_20240908_133845.jpg

IMG_20240908_133232.jpg

IMG_20240908_133447.jpg

  最后一个单元放飞想象翅膀,沉浸式展示神秘地宫

  记者注意到,展览第八单元“幽宫紫台”是包围式大屏幕全场景式的沉浸式展示。秦始皇帝陵出土的所有文物在这里都活了起来,磅礴的军阵、灵动的水禽、各种身份的兵俑,在这里都被赋予了“生命”,短短几分钟的沉浸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8888.jpg

  展陈文字介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不仅有模拟的日月星辰,来象征着广阔苍穹,又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象征着广袤大地。虽然秦陵地宫还未发掘,但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银,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经过遥感探测发现,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高汞异常现象。这说明:秦陵地宫中以水银象征江河的记载,是可信的。

  在展览的出口,有世界遗产公约委员会的一句话评价“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和袁仲一先生的一句话“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将是长期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不禁令人对秦始皇陵未来的考古发现充满期待,也对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文/图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