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延安宋金画像砖探秘 栩栩如生的画像砖激发无限遐想
延安宋金画像砖探秘 栩栩如生的画像砖激发无限遐想
西安晚报

春神“句芒”画像石 郑华 摄

秋神“蓐收”画像石 郑华 摄

宋代民间秧歌舞蹈题材画像砖

金代奏乐题材画像砖

金代界碑

佛塔、飞天、弥勒、天王等纹饰的画像砖

“王祥卧冰”人物画像砖

“捶丸”人物画像砖

“闻雷泣墓”人物画像砖

  □凤 霞

  舞者们踩着欢快的鼓点,身姿轻盈,衣袂飘飘,看到“宋金民间秧歌舞蹈题材画像砖”,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份喜悦所感染,它们生动展现了延安地区特有的秧歌文化和民间庆典的热闹场面,显现了古人高超的“舞蹈功底”……近日,在新开馆的延安博物馆的宋金展区,栩栩如生的画像砖不仅让人驻足观赏,更激发人们对那个时代生活气息的无限遐想,让人仿佛能听到来自千年前那黄土高原传来的欢快鼓点——

  “彩绘秧歌伞头”和“腰鼓人物”

  舞动黄土:宋金时期延安秧歌的风采

  提起陕北传统舞蹈,那豪迈粗犷的秧歌必会映入脑海。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陕北特有的舞蹈——扭秧歌。可是,穿越时空数千年,宋金时期的古代人民又是怎样扭秧歌的呢?据悉,此次展出的宋金时期的秧歌舞蹈题材画像砖,就生动呈现了宋金时期的秧歌风俗画面。在众多画像砖中,由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选送的宋代“彩绘秧歌伞头”“腰鼓人物”等画像砖更引人注目。“伞头”是秧歌中的领舞者,这块画像砖以彩绘的形式,细致描绘了“伞头”的服饰和表情,突出了其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而腰鼓是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腰鼓人物画像砖上的舞者们腰挎腰鼓,动作协调,展现了秧歌节奏感强烈的特点。透过展柜,似乎都能感受到这些舞者,脚踏黄土,旋转扭动之间的力量感和自然松弛感。

  不仅有秧歌的欢腾,还有金代的乐声。例如金代“持笙人物画像砖”展示一位乐师专注地吹奏着笙,其神情肃穆,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古乐从砖上飘扬而出。而金代“吹箫人物画像砖”则描绘另一位乐师吹箫的形象,箫声似乎穿透时空,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音乐魅力。金代“彩绘击鼓人物画像砖”上的鼓手正全神贯注地击鼓,每一击都显得铿锵有力,与秧歌的舞步相得益彰,展现宋金时期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飞天画像砖”和“弥勒画像砖”

  丝路之光:延安石窟与砖雕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延安不仅见证商贸的繁荣,更成为文化交流的熔炉。

  除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秧歌、奏乐等民俗生活题材,这些画像砖还有建筑装饰、人物肖像、吉祥动物、花卉装饰以及历史故事等多种题材。特别是宗教类题材的画像砖尤为精美。如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选送的宋代“飞天画像砖”“弥勒画像砖”和金代“乳钉门砖画像砖”,宝塔区文物保护中心选送的“佛塔画像砖”,在展现精细雕刻技艺同时,还体现佛教建筑的美学特点。

  古丝路带来的远不止这些,比如早在唐代就从波斯舶来的“步打球”,这项体育运动到宋代,规则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在延安出土的金代“捶丸人物画像砖”便揭示了这项古老体育活动的演变与传播。从该砖上可看到手持球杖的两个球员,紧盯地面上的球穴,依次击球,形象地展示了宋金时期这项体育运动的风貌。

  延安展出的这批画像砖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吉祥、富贵、平安等丰富的文化寓意,其中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雕刻精美,线条细腻,形象生动,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如展览中还能看到缠枝牡丹花纹、宝相花纹等传统中国纹饰的画像砖。这些花纹还通过古丝路走出国门,比如在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发现的壁画中,在中亚的一些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纹饰的文物。此外,与小巧却内容丰富的画像砖相比,宋金时期的石窟寺如子长钟山石窟、黄陵万安禅院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安塞云岩寺石窟等以其宏伟的雕刻和深邃的洞窟,展现了宋金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精湛技艺的掌握。在这里,画像砖艺术与石窟寺艺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宋金时期延安地区丝路文化交融的结晶,成为延安乃至整个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金代界碑”首次展出

  地域之谜:延安画像砖的分布密码

  针对这批画像砖的墓葬地域分布,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延安市文物研究院文博馆员王蕾的注意。王蕾发现延安的画像砖墓葬主要集中在延安市的安塞、宝塔、甘泉、富县、延川、子长、洛川、宜川等县区,而在地理上与延安相邻的榆林市区却鲜有宋金时期的画像砖出土。反而是榆林市以米脂县、绥德县、榆阳区为中心的区域,汉代的画像石墓葬却屡见不鲜,而延安画像石却未有一方出土,也未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葬。这反映出来的地域性很有趣味,宋金画像砖墓葬,为什么在延安市和榆林市及各县区这么接近的范围内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带着这个疑问,王蕾查阅宋金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军事分布情况,才发现中国古代的宋、夏两代基本上以横山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开展长达65年的战争和对峙。两片区域长期的分割辖制,互有争夺,形成两片完全不同的生活领域。而当时宋陕西路辖今陕西、甘肃两省大片区域。金灭北宋后,占据了陕北北宋的辖地后,还与西夏签订了金夏边界协议,还是以横山一线作为边界,在延安吴起县出土的“金代界碑”就是例证,这件体现宋金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文物,正好也在延安博物馆宋金展区首次公开展出中。

  “孟宗哭竹”“闻雷泣墓”

  尊孝崇德:画像砖中的二十四孝故事

  在延安博物馆的画像砖展区中,还有一组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砖雕作品。这些画像砖不仅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古代中国的孝文化。该主题的画像砖以教化人们孝行的经典故事集,每块画像砖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不同的孝行典范。

  其中,宋代“啮指心疼”画像砖上,描绘了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曾参,他在山中砍柴,家中母亲因急事噬指以传递信号,他突然感到心痛、焦急回家的场景。画像砖上的曾参呈现出焦虑的神情,左手拄杖右手高举,朝向另一侧伸出双手远远迎接他的老妇人,展现了他与母亲间的心灵感应。另一组画像砖分别展现了“王祥卧冰”“孟宗哭竹”“闻雷泣墓”的故事。其中“王祥卧冰”人物画像砖,展示卧于冰面上的王祥为求得冰面下的鲤鱼供母食用的情景;“孟宗哭竹”人物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因思念母亲而哭泣的孟宗,泪水滴落在竹上,竟然使竹子生出了茂盛竹笋的神奇画面。

  在“闻雷泣墓”人物画像砖上,展示王裒在雷雨天陪伴在母亲墓地的情景,王裒的母亲生性畏雷,每当雷声轰鸣,王裒便会奔向母亲的墓地,跪拜并泣告:“裒在此,母勿惧。”画像砖展示了他面对母亲墓冢,怀抱双臂,盘坐在地的姿态,生动表达了王裒对已故母亲深深的牵挂与安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延安博物馆提供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