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援外医生马颖:援外时她是 “六边形战士” 擦亮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
援外医生马颖:援外时她是 “六边形战士” 擦亮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
华商报

  2021年11月,当时的马颖是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也是第9批援马拉维中国医疗队成员之一,援助的医院是马拉维首都卡姆祖中心医院。

  当月,她随医疗队出征,执行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援外期间,马颖是党支部和队委会委员,负责宣传,还担任了队内的兼职会计和药物管理员等,出色完成任务,被大家誉为“六边形战士”。

  疫情高发 她不畏高风险诊治中非患者

  初到马拉维的前半年期间,当地新冠病毒阳性检测率经常高达40%左右(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和未就诊患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医疗队的工作安排,除了诊治内科本专业病患外,马颖还需要妥善接诊内、外、妇、儿、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科室患者,初步问诊后,再给予分流诊治,这意味着她是接触高风险状况的医生。

  马颖严格遵守医疗队规章制度,参与制定医疗队各项防疫工作方案、组织医疗队员实操演练、为医疗队员定期进行“新冠”检测、开展常态化日常消毒杀,严把防疫关口,受到使馆领导的赞许。

  马颖热心为中资机构人员、当地华人华侨及非洲居民提供医疗帮助。当无预约患者突然求医,不论什么时候,她都会穿戴防护服给予医疗帮助,为马拉维中非患者提供电话和网上诊疗服务、现场诊治,必要时上门诊治。

  援外期间,马颖累计诊查当地患者和华人华侨6300余名,累计线上线下接诊新冠患者上千人次,与国际医生合作诊治疑难危重病例10例。受到当地医患及华人华侨一致好评,多次收到当地中资单位的感谢信。

  财务工作忙到凌晨 药品管理一丝不苟

  出国前培训期间,作为党员的马颖被队员推选为党支部委员、队委委员、兼职会计、医疗队首席医生、宣传主管、药物管理员。

  到了马拉维后,她内心充满热情,保持精力饱满,担负起多个角色的职责。

  初到马拉维,财务账目工作量很大,另外,财务工作主要需要电脑操作完成,但马拉维因客观条件,会不定时断电断网,这给医疗队财务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停电后一般会在晚上12点来电,为确保每月按时完成财务报表,我就半夜加班,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钟”,马颖说。

  援外期间,她完成财务报表上千份,受到上级表扬。

  医疗队药物管理工作很是繁琐,也是队里工作的重点。药物品类涉及内、外、妇、儿、中医等各个专业,医疗物资多箱运抵驻地,汇总在一起,品类庞杂。每一种药物的数目、剂型、保质期限都要仔细查看、详细统计,并且每月盘点上报。“我就每10天清查一遍药品保质期,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每月底盘点一次药库,做到了然于心。”马颖说,这样的话,给各科患者发放药品时,就能够做到信手拈来、高效准确,“但的确需要在背后花费大量时间。”

  厨房里的“田螺姑娘” 队友们的“理发师”

  援外期间,马颖积极讲好援外医疗队故事,鼓励队员发掘身边的好故事。她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在医疗队公众号、专业刊物、电视台多次发稿,成为本届医疗队优秀通讯员。

  此外,生活中,马颖遵守队内规章制度,按时出勤帮厨,每次帮厨结束后,认真擦洗案板、餐桌等,认真刷洗每一个公用厨具锅灶,将厨房清扫干净。“你真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每次都认真打扫,干活1小时后才离开厨房。”其他队员说。

  当地理发店不好找,更重要的是,疫情期间,外出理发有感染风险。“一开始,个别队友找我帮忙,让我帮忙理发,我就自己在网上学,试了试,最后理出来的效果虽然不专业,但是大家很满意。”马颖说,“队友们对我这么信任,我就更认真地学,帮更多的队友理发。”

  回国后感慨:援外经历使我得到了全方位打磨

  因当地自然条件、生活条件与国内不同,队员们抵达后,身体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马颖的另一项职责是负责队友们的医疗保障。采访时说起队友们的身体状况,她如数家珍:“眼疾2人、口腔溃疡2人、皮疹5人、消化道不适3人、呼吸道不适4人,我负责诊查、治疗、随诊,一直到大家疾病康复。”

  马颖还带教医院实习生,规范诊疗程序,举办学术讲座。受援助医院专家邀请,2022年8月,马颖在卡姆祖大学授课,手把手教会医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心电图等基本功。此外,她还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做专题报告,为中国医疗队树立了良好形象。同时,她也为使馆、当地华人华侨开展健康知识宣讲。

  马颖时常力所能及地给当地患者及老百姓捐款捐物、提供医疗援助,发挥“友谊使者”的作用,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促进了中非友谊。

  回国后,马颖写下感想:“一年来我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努力擦亮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促进中非友谊。衷心地感谢这次援外经历!使我得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打磨,进一步提高了认知,提升了格局;使我更加真诚平和充实,使我感到人生更有意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相关新闻
华商报
援外医生武翊纶:先后3次前往苏丹援助,是当地医院仍期盼的“中国医生”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