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91岁老人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家中已有3人当了“大体老师”
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91岁老人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家中已有3人当了“大体老师”
华商报

  91岁的蔡奶奶早在2007年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自愿在百年之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供教学使用。

  在此之前,她家已经有三位家属陆续捐赠了遗体,分别是自己的亲家两口,以及自己的老伴儿。

  蔡奶奶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说,你写稿子不要写我的名字,我和千千万万个老人一样,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身体还能发挥作用,造福人类。

image.png

2007年初次了解遗体捐献 很受震撼

  3月21日,西安市大庆路一个家属院里,春天的阳光透过玻璃缓缓洒进了蔡奶奶的家。

  蔡奶奶今年91岁了,平时大多时间一个人居住,她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除了一条腿有点疼走路有点跛之外,看上去就像一位顶多70岁的人。

  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位健康、硬朗的老人,早在17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自愿把自己的眼角膜、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使用。

  “初次接触遗体捐献,是在2007年,那一年我亲家母去世,我的儿媳按照她母亲生前的遗愿,联系了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在交大医学部进行了遗体捐献的告别仪式。那时我才知道,我的亲家公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去世的时候,也捐献了遗体,夫妻两人都在去世之后,把遗体捐献出来,成为一名‘大体老师’,我被他们伟大的做法震撼了。”蔡奶奶回忆说,在当天,她和老伴儿就做了决定,也要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image.png

捐献遗体的心愿很坚定  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我和我丈夫决定捐献遗体,并不是一时冲动,我们签署了协议之后,也一直非常坚定,从未动摇过。”蔡奶奶说,自己的孩子们也都很开明,加上亲家两口子已经有了先例,所以他们也接受这样的决定,觉得老两口很伟大。

  自打决定捐献遗体,蔡奶奶就关注着和遗体捐献有关的信息,她了解到,在当时,很多人思想上并不接受遗体捐献,所以选择遗体捐献的人还是比较少,医学生在学习时,“大体老师”还是有较大的缺口,“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做法,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勇于无私奉献。”

  和丈夫之间关于遗体捐献的沟通仅有一句话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遗体捐献都是一个很大的决定,需要充分地考虑。但对蔡奶奶来说,她和丈夫决定双双捐献遗体,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两个人之间关于这件事的沟通,仅有一句话。

  “那是在我亲家母的送别仪式上,我们了解了遗体捐献的意义,随后也去详细了解了流程,期间我们对视了一下,我看懂了他的眼神,他也对遗体捐献很认可,对亲家的行为很敬佩。”蔡奶奶说,两人对于这个决定,没怎么沟通,不需要沟通,总共就说了一句话,“我说’咱们也捐吧’,他点头同意,我们就在现场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蔡奶奶说,丈夫比自己大13岁,但是早年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思想比她更开明,他肯定也是做了决定。

  丈夫去世后 亲历遗体捐献全过程

  2010年9月7日凌晨,蔡奶奶的丈夫因病去世了,享年93岁。蔡奶奶在这一次亲历了遗体捐献的全过程。

  “我丈夫去世后,我们按照流程,第一时间通知了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办公室的负责人徐自力很快就赶到医院,帮我们进行捐献流程。”蔡奶奶说,丈夫最先捐出了眼角膜,遗体接收单位迅速将老人的角膜移植到一位患者的眼睛内,让那名患者重见了光明,“我得知这个消息,连连说太好了,觉得我丈夫的生命延续了。”

  蔡奶奶说,徐自力主任来到现场后,将丈夫的遗体带回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中心,过了大概一周时间,通知他们,可以去现场进行告别了。

  进行了告别仪式  为丈夫感到自豪

  至今,提起丈夫的告别仪式,蔡奶奶还是充满了感慨:“我以为是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因为我丈夫去世之前就立了遗嘱,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收花圈,不收任何单位和个人礼金,也不要通知除家人外的任何人,只要把他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就行。但是那天到达现场之后,遗体捐献中心还是为他进行了简单却隆重的告别仪式,他单位的领导也到场送别了,大家都对他这种无私的精神赞叹不已。”

  蔡奶奶的儿子侯先生在谈及父母双双捐献遗体的事情时说:“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遗体捐献给我国的医学科研事业,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感动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为父亲的举动感到骄傲,也对父亲和母亲的义举表示理解。”

  从2010年之后,每一个清明节,蔡奶奶都会去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祭奠、缅怀丈夫,直到这两年,她的腿不太好使,她就没法再去现场了。

  “人走以后  能有用处多好啊”

  3月21日,蔡奶奶在家里翻阅着前半生的照片、资料,阳光照在她慈祥的脸上,画面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蔡奶奶告诉华商报记者,她这一生,经历了战争年代,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她对一切都很满意:“我现在91岁了,但是依然热爱生活,也喜欢运动,心态也很豁达,我想这也是我还算长寿的原因吧。”

  记者询问蔡奶奶,是什么原因,让她坚定不动摇地想做捐献遗体这样的事情,蔡奶奶说:“人走以后,能有用处多好啊?我自己以前也是教师,也遇到过教具不足的情况,作为教师,最希望的就是能直观地把知识教给孩子们。学生没有好教具怎么能学得好,只有医学生学好了才会有好大夫,我们才会享受到好医术,我觉得捐献遗体很有意义。”

  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蔡奶奶一家非常伟大

  谈起蔡奶奶,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负责人徐自力印象深刻,他说,自己还清楚记得蔡奶奶和她的老伴儿,以及他们的亲家两口子,四个人均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已经有三人捐献过了,“蔡奶奶一家的无私、豁达让人感动,他们一家的动人故事,我们会告诉每一个医学生,让学生们知道,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人们在背后默默付出,他们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大体老师”  让生命影响生命

  在以往的多年时间,西安每年的遗体捐献者保持在6-7例,很少超过这个数字,有时候是2-3例,但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22年完成遗体捐献的人数是98例,2023年是109例,数量上的增长还是很明显的。”徐自力说,捐献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主要还是大家的观念改变了,整体素质提高了,以前遗体捐献的多为高级知识分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进来,许多人在捐献当场就表示,捐献后什么仪式都不搞,也不要告诉外人,低调处理,让人感动。

  “目前的捐献数量,基本能满足医学生们的教学需求,因此每次开课之前,我们都会通过仪式感,让医学生们认识到大体老师的作用,他们用生命影响生命,奉献自己,成全别人。”徐自力说,“大体老师”们在离开世界之前,连自己的身体都要捐献出来,真的是无私而伟大,对于他们,我们能给予的太少了,“我们只有做好这份工作,让医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再通过他们的医学技术造福人类,才是对大体老师最好的回报。”

  人体器官捐献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展现人性光辉、传递人间大爱、体现社会进步文明的高尚事业,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据悉,10年来西安市共有8.7万余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涌现出不少感人至深的捐献事迹,“生命接力·爱在西安”成为西安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名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