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在墓园工作的他40岁时给自己提前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仪式
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在墓园工作的他40岁时给自己提前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仪式
华商报

  杨维是西安市凤栖山人文纪念园的一名殡葬礼仪师,他的工作,是为逝者安放骨灰,安顿好逝者离去后的“家”。

  每天都在面对别离,他对生命有了特别的感悟,他说自己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死瞬间,接受了人早晚都会离去,却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

image.png

  40岁的他提前给自己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仪式,他以为身在殡葬行业早已看淡了生死,可真正“离开”之前,他还是有太多放不下。

  入职殡葬行业  一开始不愿告诉亲朋好友

  3月28日,西安春光明媚,是清明节之前难得的好天气。杨维所在的凤栖山人文纪念园上午刚刚进行了一场大型公祭活动,杨维作为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即便如此,记者下午采访他时,他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

  “我们这份工作是服务行业,不管自己多累,只要到岗位上,就必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杨维说,让别人看到他就觉得舒心、安心,这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可是,刚刚入职殡葬行业的杨维,当时可不是这么想的。

  2016年,杨维经朋友介绍,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应聘,当时的他,初中毕业,干过建筑工,当过外卖员,到处打工,朋友让他去凤栖山人文纪念园试试时,他心里颇有微词:“当时我有点犹豫,毕竟这个行业是和逝者、墓园、骨灰打交道的,一方面我自己心里有点恐惧,另一方面,怕亲朋好友知道了,心里介意,远离我。”

  杨维说,头两年他一直没有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在哪儿工作,别人问起来他支支吾吾的,“我还是怕说了人家觉得不吉利,可能我自己心里,也还没有完全接受吧。”

image.png

丧属叩首感谢 真正接纳了这份工作

  杨维的职位是殡葬礼仪师,他的工作,是接待准备给家人安葬骨灰的丧属,根据丧属的要求,提供第一天的墓位布置、第二天的墓地安葬仪式、整场仪式的主持等,杨维由于各方面业务能力比较突出,目前已经是殡葬礼仪部的骨干员工了。

  真正让杨维从内心接受这个行业,也是来自逝者家属的一次次肯定。

  杨维回忆说,从事这个行业,见证了各式各样的离别,自己也在一次次为丧属的服务中,提高了业务能力,“我记得,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位老年逝者,从前一天的接待、准备工作,到第二天的墓地安葬仪式,我尽我所能,达到了丧属的要求,整场仪式哀伤中充满了温情,也展现了丧属一家的文化和礼节,活动结束后,丧属的众孝子对我叩首感谢,我赶紧把他们扶起来,告诉他们这是我分内的工作,受不起这份重谢。”杨维说,那次经历后,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寄托着丧属对逝去亲人的浓重感情,我只有每次都全力以赴,才能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从此之后,杨维会大大方方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在殡葬行业工作,这份工作也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image.png

天天面对离别  对人生有了特别的感悟

  杨维说,殡葬行业的人,天天面对生死,对于死亡,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接触墓穴、骨灰,心里还有些恐惧,慢慢地,就变得平常心了,中国人说,逝者为大,现在每当接到逝者的骨灰,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惋惜和敬意。”

  杨维说起了印象深刻的告别仪式,“有一位逝者生前特别爱打乒乓球,家属希望在告别仪式上能体现乒乓球的元素,我和同事探讨了很久,后来灵机一动,把送别时的手捧花插满乒乓球,做成一束乒乓球手捧花,当天墓地的布置,也增加了乒乓球元素,家属到了后,非常满意,也非常感动,说我们这次告别仪式特别用心。”

  “不管生前有多少财富,或者拥有多高的权利,人生最终的归宿,都一样。”杨维说,每次告别仪式,都会播放逝者生前的生平,他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干得时间久了,就会心无波澜,也会更加敬畏生命。”

  除此之外,就是对死亡这个话题,不那么恐惧,“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或早或晚,我们都应该学会坦然接受。”

image.png

举行人生告别会 提前直面死亡

  2023年,杨维提前给自己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

  “最开始有这个想法,也是因为单位要策划一个活动。我们是殡葬行业,需要做一个能触动大家的策划,大家讨论之后,定下给某位职工办一个人生告别会主题。最终给谁办?说实话,当时大家心里都有点抵触,我自己就自告奋勇了。”杨维说,自己从一名为逝者办告别会的角色,转化为逝者生前的角色,自以为能坦然接受,但整个过程,还是有太多的感触。

image.png

  3月28日,华商报记者看到了杨维人生告别会的视频。这个视频分了三部分,一部分是他的日常工作视频,一部分是他给亲人的“遗言”,还有一部分,是计划离开后在葬礼上播放的视频。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葬礼上准备播放的视频,杨维对着镜头,笑容灿烂,语气轻松:“嗨,大家好,好久不见,你们见到我是不是非常惊讶?欢迎你们来参加我的葬礼……以后留在你们心中的,永远都是40岁的我的样子。以后我们在天上再见面的时候,我可比你们都年轻。我希望我的告别会上,没有哀乐,没有眼泪,只有鲜花和音乐。希望你们都记得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感谢我的老婆,感谢我的同事,我的这趟列车已经到站,而你们的还没有,一定要好好地、精彩地生活下去……”

  这诙谐幽默的语气与死亡话题的沉重交相呼应,令人唏嘘。

  以为自己看透了生命 “离开”前还是放不下

  谈起这场人生告别会的心得,杨维说,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自己以为天天面对生死,面对死亡已经波澜不惊了,但真正身临其境,真正要“离开”,才知道自己有太多放不下。

  “在准备录视频的时候,我自己需要想一想,人生告别会,还需要说什么?整理思路的时候,想到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妻子、孩子,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心里真的很难过。”杨维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外工作,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照顾孩子,对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幸好只是模拟的告别会,幸好我还有机会,以后一有假期,就回家看看。多陪伴妻子,多陪陪孩子,人生到最后就会发现,最放不下的,还是亲人。”

  最难过是看到年轻的逝者

  杨维说,工作的原因,会见到因各种原因失去生命的逝者,最让自己难过的,是那些年轻的生命。

  “有的是十来岁的少年,因为疾病或者意外离开,父母到现场,情绪是崩溃的,这种时候,我主持告别仪式的时候,语气反倒不能悲痛,要比较平静,安抚家属的情绪,整个过程也尽量快一点,减轻家属的痛苦。”

  “还有一次,是一对中年夫妇,因为车祸夫妻同时去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逝者的父母、孩子都没有到现场,是朋友们帮忙办的仪式,仪式上播放生前视频,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就这么破碎了。”

  杨维说,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唏嘘不已,也不断提醒着生者,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只要自己和亲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