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长安寻龙记 丨景龙池、龙朔路……西安城里那些和龙有关的地名
长安寻龙记 丨景龙池、龙朔路……西安城里那些和龙有关的地名
华商报

  龙腾虎跃、龙行龘龘,2024农历甲辰龙年进入倒计时,很多带有“龙”的词语成为热词,而有关的地名也成了市民的打卡地。

  西安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都城史,诸多的地名中承载和反映了丰厚而有趣的文化背景、故事内涵时代特色与城市变迁历程。1月31日,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说,在西安,有很多和龙有关的地名,每个地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传承古老的地名文化

  有带龙的名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景龙池位于柿园路以北,属于长乐坊街道办事处,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长480米,宽12米。据宋《长安志》:此处南侧是唐代兴庆宫的龙池,因形成于景龙年间,亦名景龙池,又名九龙池。宋代称这一代街巷为景龙池,1966年曾更名新九巷,1972年恢复原名。

  龙朔路位于西安市城北未央大学城区域,龙朔取自唐高宗李治的第第三个年号“龙朔”(公元661-663年),这条路命名于2012年。

  化龙一路、化龙二路、化龙三路,这三条路位于鱼化寨区域内靠近三环,为鱼化寨区域西部三条主要的南北向道路。相传周武王之女雨花祭天之地,名“雨花苑”。后“雨花”被绎化为“鱼化”,赋予鲤鱼化龙之意,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村名“鱼化寨”。自唐朝开始,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来此地祭拜,以求达成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之愿。2020年,为传承这一古老的地名文化,按方位自东向西依次排序为化龙一路、化龙二路、化龙三 路。

  龙渠湾位于西大街西段南侧,北起西大街,西至南马道巷。长420米,宽8米,沥青路面。明成化年间筑通济渠俗称龙渠,由闸口村引河水供府城饮用,水由西门南侧涵洞通入城内。此地系龙渠的湾道处,得名龙渠湾。

  龙渠堡南起兴庆西路,北至柿园路,明代以有龙首渠流经村北而得名。

  这几条路的命名和位置及居民区有关系

  白龙池路,白龙池路因经过白龙池村附近,为发掘、保护、传承西安市深厚的地名文化,故以原村名命名。这条路的命名时间为2014年。

  龙游南路、龙游北路这两条道路位于唐城墙外东南角处,其西有唐城墙新开门。唐朝的基层行政单位,城内设坊,城郊置乡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此处唐时设有龙游里,现为居民区。2018年,借用历史地名给这两条路命名。

  龙首原。从《长安志》开始,“龙首原”的称谓开始不断出现于地方志书中。如《长安志》卷第六:“京城,……南侵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西枕龙首原。”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转引东汉《三秦记》曰: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六七十里,皆龙首原。并引申出目前的龙首北路、龙首南路等道路名称。

  龙腾路,命名于2008年。位于龙首北路南侧,南起龙首南路,北至龙首北路东段,长约400米,宽10米。因地处龙首原,2008年5月命名为龙腾路。

  这几条路的命名都和寺院有关

  青龙路与青龙寺。青龙路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东段南侧,东起雁翔路,西至西延路,因位于青龙寺旁得名。青龙寺的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武德四年(621年),灵感寺废;龙朔二年(662年),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青龙寺。明万历年间,青龙寺寺院废毁,地面建筑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1984年2月,青龙寺四号殿堂复原成功,是西安市第一座再现历史环境的复原建筑。2011年12月30日,青龙寺遗址景区(原乐游原历史文化公园)建成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2012年5月,青龙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龙定路附近有元代始建龙定寺。据清《长安县志》记载,龙定寺创自元代安西王侍姬池花巴氏,明成化乙未年间,住僧文聚修葺,宏壮巍峨,原寺在鱼化寨村南,康熙年间移建寨北。为保留沿用500余年的古刹寺名,传承这一历史文化脉络,凸显西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0年,将该路命名为龙定路。

  卧龙巷东起兴庆西路,西至东关南街,呈“之”字型。据《西安市地名志》记载,此巷得名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巷子内石碑铭文“以卧龙名巷,以兴龙为观”。

  卧龙寺巷北起东厅门,南边还没有通,其因卧龙寺而得名。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期被称为“福应禅院”,距今已1800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后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

  卧龙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1月31日,华商报记者在两条路实地探访时,有附近的居民说,两条路距离不算远,名字中只差一个字,包括一些老西安在内,很容易就混淆了。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文 邓小卫/图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