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与国家级新区共成长 不同人眼中西咸新区的新变化
与国家级新区共成长 不同人眼中西咸新区的新变化
华商报

  完善交通联通网络、开展“两市一区”教育领域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稳步推动医疗机构数据联通……2023年,随着总投资8840.6亿元,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和西安都市圈建设重点项目清单发布,涉及交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西咸一体化逐渐向纵深发展。

  西咸一体化的进展有目共睹,作为桥头堡的西咸新区发展同样备受多方关注。2014年1月6日,西咸新区获批第七个国家级新区。10年间,西咸新区始终把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战略,发挥纽带桥梁作用,主动融入西安、拥抱咸阳,努力奔向“一体化”、建强都市圈。

  在这其中,市民群众的感受最为深刻,特别是工作、生活在西咸新区的人们。华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试图从他们的故事中窥探西咸新区这10年来的变化,特别是西咸一体化对他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

90后杨嘉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让时间与距离缩短

  元旦收假第一天,上午8时,家住未央路的杨嘉兴准时坐上了866路公交车,前往位于西咸新区能源四路的公司。谈及过去的通勤时间和方式,杨嘉兴大为感慨。10年前,他的上班路可谓是坎坷异常,上午9点到公司,6点半就要起床,7点出门坐901路,30分钟到三桥站再换乘59路,“那个时候去西咸新区就59路和366路,不在这两条线上的就要来回换乘,单次通勤基本2小时。”

  随着近年来西咸新区公交线路的扩容优化,累计建成市政道路959.7公里,开通110条直通两市的公交线路。这一切也让杨嘉兴的上班路也逐渐“减负”,现在,家门口的直达公交让上班不再换乘,也让过去2小时的路程“缩水”到1小时。

  除公交外,地铁的加入也让出行变得多元化。多年间,西咸新区范围内共规划14条轨道线路,总里程约245.5公里。截至目前,已开通运营4条,分别为1号线、5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一期,运营总里程约66公里,连通两市,显著拉近了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尤其是2013年地铁1号线开通,10年过去,这条全长42.1千米的线路,东起纺织城站,西至咸阳西站,不仅让两地市民实现快捷跨市出行,也成为加快西咸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轨道交通经济线、示范线。

  80后张凯:不再舍近求远,“名校+”让学有优教

  张凯家住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孩子今年五年级,过去由于本地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她总会为孩子以后上哪个学校而忧心,“西安的好学校多,但又太远,之前我们全家还商量是住宿还是每天开车接送。”但现在,随着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张凯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而“舍近求远”。

  得益于“名校+”工程的实施,近年来西咸新区先后引入清华附中、西安交大附中、西安铁一中等一批省内外名校,采取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等多种模式,组建“名校+”共同体110个。2017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新增学位13.4万个。像2023年9月建成投用的西咸新区铁一中金湾中学,学校由西咸新区与铁一中合作办学,可提供2700个学位。

  一大批高品质学校拔地而起,进一步丰富了西咸新区的教育资源,逐渐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入好园”的愿景变成现实。“新建成的学校软硬件都很优秀,老师们也很负责任,明年孩子就要上初一了,我决定就给他在当地报名。”张凯开心地说。

  70后王颖:交通路网的密织,令条条大道通西安

  多年前,西安人王颖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安家,有时周末他们一家人会驱车回西安与亲戚朋友聚会。“过去就一条路,从世纪大道绕到三桥,再从三桥到西安市中心,通常12点见面最迟10点就要出发,每次都是急匆匆的。”

  “不过现不同了!回西安不用再绕道,从小区门口直接上昆明路半个小时就能到西安高新区。”王颖说。多年基础建设,让联通西安与咸阳两市的道路越来越多,尤其自2021年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后,两地道路互联互通进一步加速。

  2018年,红光大道建成通车,沣西新城居民驾车20分钟即可到达西安主城区。2021年,西安绕城高速西咸立交正式通车,从西安城区南部、东南部区域前往能源金贸区仅需30分钟车程。2023年,西安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道路集中开工,陈之路-科技二路、昆明路-连霍高速辅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让“30分钟交通圈”覆盖面更广……

  10年的时间,随着西咸新区交通先行战略的实施,西咸一体化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联通断档点。两市一区共规划互联互通道路43条,合计466公里,当前“两环五射两联”高速路网、“五纵五横”快速路和主干路骨架路网已经形成,与西安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互联互通道路达33条、406公里。

  60后高军庆:家门口医院的建设,让病有良医老有颐养

  “过去看病都要往西安跑,不仅费时费力还折腾人。”高军庆今年65岁,家住沣东新城阳光城,由于要定期进行康复治疗,辗转去西安大医院看病成了家里每个月的“固定节目”。

  不过这一切在最近有了改变,2023年11月23日,随着上林街道卫生院的建成,高军庆在家门口就能达到大医院的治疗效果,“再也不用频繁跑西安了!家门口的医院不仅环境好医疗设备还全,给医生打电话约好时间,来了就能看病,搁以前都不敢想。”

  上林街道卫生院也不是个例,多年来西咸新区不断推进“15分钟就医圈”建设,西电集团医院沣东院区、新区公卫中心建成投用,5所三级医院、6个养老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西咸新区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全面开业,内科、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和住院部578个床位全面对外接诊……多项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的实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手记:

  从2002年《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签订,到2014年西咸新区获批第七个国家级新区;从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两市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到2022年《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西咸一体化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再到2023年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正式通车,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

  10年来,西咸新区从多个方面奔向“一体化”,全力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核心区,在规划一体加快融合,互联互通率先突破,协同创新示范引领,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共治共享,公共服务提质扩面等领域不断推进。未来,在西安市“西融”和“北跨”战略的大背景下,期待西咸新区能够开创更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西咸篇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西咸路径,惠及越来越多人民群众。

  华商报记者 杨芷瑶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