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石喻涵)11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10年来,陕西强力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黄河西岸绿色廊道等重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2617.17万亩,森林面积由4467.01万亩增长到5316.3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41亿立方米增长到1.86亿立方米,“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35%升至28.98%。我省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由2012年的62%上升至2022年的67.8%。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陕西沙区生态环境步入“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流动沙地面积由42.44万亩减少到5.13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88万亩,减少幅度82.6%,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30年前同期减少19.3天,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全省荒漠化土地由4420万亩减少到3975万亩,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38.77万亩,减少幅度77.1%。
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仅治住了风沙,也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由1781万亩提升至2144.79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由541亿元提升至1612亿元,“三北”地区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14127元提高到2022年的29175元,年均增长7.52%。
“陕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部。陕西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涉及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杨凌、韩城9市(区)68县(市、区),涵盖了我省全部荒漠化、沙化土地和70%的水土流失区域。”省林业局局长郑重介绍,目前,陕西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68个县全部纳入新的“三北”工程区,其中35个县纳入全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攻坚县。
到2025年,全省流动沙地全面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蒙宁边界、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南缘三条防风固沙锁边林带初步建成,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果,重要湿地得到全面保护,工程区林草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到2030年,全省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自然湿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重要湿地保护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完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
郑重表示,“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将全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68县划分为三个治理区,即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坚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区和关中生态经济协同推进区。”根据治理重点难点,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即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
在此基础上,将开展“十二个重点行动”,即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全面治理行动、锁边林草带提升改造行动、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行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行动、黄河沿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行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和林草质量精准提升行动、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行动、森林城市创建行动、高质量林业产业发展行动、国有林场振兴和集体林场发展行动、林草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