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十七成功发射,西工大人也未缺席,该校多个团队参与助力了此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在发射现场,西工大生命学院商澎教授、杨周岐老师和任伟豪同学;卢慧甍老师、秦兴华老师和张轶峰同学,分别作为两个工作小组,亲历了这激动万分、振奋人心的发射过程。
△“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团队”的商澎老师、杨周岐老师在发射现场合影
△生命学院秦兴华老师、卢慧甍老师,张轶峰同学(从左至右)在垂直转运现场
博士研究生任伟豪在发射现场激动万分,他说:“现场参加、观看发射任务真是太震撼了!当看到自己亲手参与准备的实验样品被神舟飞船送上太空,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航天梦离我如此之近。”
△博士生任伟豪在神舟十七号垂直转运现场
第一次到发射场执行科研任务的张轶峰同学说:“在现场参加发射场的准备工作,亲眼目睹神十七升空,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一个细节就可能决定全局的成败。”
发射现场的西工大师生,均参与了本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任务中的实验项目。
其中,生命学院商澎教授负责的“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团队”将在空间站上围绕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影响的基础与防护问题,开展失重环境下骨骼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商澎教授介绍:“本次研究任务的目的是进一步揭示空间失重环境导致骨质流失发生的机制,为航天员骨骼系统健康保障措施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
据悉,本次空间实验样品将随载人飞船带回,并在地面实验室继续采用多种生物医学手段进行检测分析,以获取更全面和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商澎教授和团队骨干杨周岐博士正在开展抗磁悬浮实验
△团队博士生任伟豪在发射场实验室工作
这是西北工业大学“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团队”再次利用真实空间失重环境开展航天医学实验项目。2017年,在载人航天工程天舟一号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中,西北工业大学就曾是牵头单位,商澎教授担任责任专家。
此外,生命学院卢慧甍老师、秦兴华老师,分别负责空间生物应用研究的相关课题。
△卢慧甍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卢慧甍副教授团队将通过生物信息学、仿生材料学与生理学等手段,开展可降解仿生骨材料的空间制备探索。
△秦兴华老师和学生合影
秦兴华助理教授团队将通过构建晶体辐射损伤放大器探究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机制,以期阐明辐射危害生命健康的本源问题。
除了在发射现场的师生外,西工大还有多个团队参与、助力了本次发射任务。
材料学院介万奇教授团队研发的CZT探测器再一次为我国航天伟业添砖加瓦,搭载于航天员的辐射剂量仪上,为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并将带回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数据。这款具有高灵敏性、快响应速度的小巧器件,不仅从神舟十二号开始便一直服务于神舟系列飞船,还曾搭载于实践十号、澳科一号等我国重要实验卫星上,为天文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器件虽小,技术含量却很高。介万奇教授从1993年便开始从事CZT材料、器件及应用的开发,通过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CZT材料和器件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CZT材料及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介万奇教授团队
机电学院张卫红院士团队及其所在的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航天器整体式结构系统优化,实现飞船整流罩及逃逸支撑结构创新设计,有效提高了系统动力学性能并显著减轻重量。
△张卫红院士团队
机电学院刘维伟研究员,参与了航天发动机难加工材料弯管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攻关。通过检测-加工一体的自适应加工技术,实现了发动机弯管等复杂构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刘维伟研究员及其所在团队师生
除了在校师生,西工大还有许多校友积极参与到了相关项目任务中,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西北工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