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加快涉外文旅交流、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9月26日,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就“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展开专题协商,多位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献策。
到2025年初步形成“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科技人文中心
市政府副市长吕来升就“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报告,介绍了西安对外开放总体情况及优势和短板,对西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设想和具体路径等内容作以说明。
吕来升介绍,西安是国家层面确定的第3个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时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今年我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峰会形成的成果、带来的机遇和筹办中积累的财富,都正在转化为推动这座城市裂变释能、发轫远航的巨大红利和强大动力。
吕来升指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路径,是要将西安打造成为面向中亚开放的主阵地、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汇聚点,还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心以及贸易合作新高地。当前西安已连续举办10届欧亚经济论坛,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超1.9万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386条,在运行客货运航线162条,让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设施联通更加通达顺畅。
据悉,到2025年,西安将初步形成“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引领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前沿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吕来升强调,到2035年,西安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对外贸易总额、对外投资额、引进外资数量、国际交流活动次数、跨国技术转移数量、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数量等方面较2025年翻一番。
加强人才育引,完善政策法规
政协委员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围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行发言。
市政协委员、西安水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沙清华表示,高质量的“双招双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与国内其他区域以“双招双引”为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领先区域的横向比较研究,发现西安目前存在产才融合的紧密度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引育留用”价值,以及产业链配套不足,引进大项目难、融资难等问题。
对此,他提出建议,应加强人才育引,健全政策服务体系。以西安的主导产业体系为参照,制定更加精准的人才标准,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通过产才双向驱动夯实城市中流砥柱,主动出击吸引高精尖人才,像产业链招商按图索骥一样走出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人才的“引育留用”提供便利化服务。
“同时西安应形成更加开放的环境,围绕主导产业,系统化提前策划、储备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项目。”沙清华表示,可以借鉴合肥的“投行政府”的成功经验,设立政府相关的基金,设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国际项目和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依靠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实现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兼职副主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副院长张书友表示,当前西安市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部分问题,如政策法规存在缺位、平台作用发挥不足、服务类型不够全面、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等,制约着西安市营商环境的根本改善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亟需加以完善和改进。
张书友建议,应尽快出台《西安市政法机关关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全力服务保障西安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适时推进《涉外法律服务促进条例》或《涉外法律服务发展扶持办法》的制定工作。立足市情实际,探索建立合作制公证机构、淡化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推进律所对外合作、联营,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专业化、国际化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推进校法、校政合作的实质化运作机制,试点涉外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企业提前介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华商报记者 白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