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这次我们换个角度 看看女性们遇到的心理难题有哪些
这次我们换个角度 看看女性们遇到的心理难题有哪些
华商报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节目《半边天》,聚焦女性讲述她们生活的种种。节目宣传片里,主持人张越说的一句词是“最近过得怎么样?有什么话就说,别憋着。”很多年过去了,女性能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能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越来越大。“她”力量澎湃彰显,但不能忽视的是,女性成长历程的每一步,都不乏“挑战”。

  产后抑郁症、全职太太的压力、生活与工作上的焦虑、亲人离开的丧失与哀悼……喜悦要分享,隐痛更要倾诉。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多位女性讲述了她们曾遇到的心理上的难题。破茧成蝶、乘风破浪,期待她们化蝶的故事能鼓舞正在努力的你。(为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均为化名)

  >>多位女性讲述曾遇到的心理难题

  ·张童 24岁

  “与外界接触的窗口是看演出 心大就会好得快”

  高中时期,四川姑娘张童最爱看的纪录片是《航拍中国》,其中有一集是《航拍陕西》,被地域风景与人文吸引,高考填报志愿时,张童选择来西安读大学。“我一向速战速决,课堂上举手发言、公司求职面试,都是第一个出头。大学前两年,把想体验的都体验了一遍。读书、班委、追乐队演出,一个都不拉。”外人看来,张童能力出众,性格开朗,不会有心理问题。但大三下计划考研的压力、加上学校封控,“我当时被确诊中度抑郁、中度焦虑。晚上睡不着觉,睁眼到天亮。上课时面无表情掉眼泪,伴有躯体反应,心跳、手抖、喘不上气。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建议我到医院门诊。门诊后医生给配了两种药,一种是上午吃了有精神,一种是晚上吃了安神。”

  如何恢复的?张童说“心变大了,就会好得快。当时最困扰的考研,后期想了想,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搞学术。现在工作两年了,自我满足感提升,就自然变好了。”

  张童是个“乐队迷”,最喜欢西安的法兹乐队。法兹乐队有一首歌叫《信游无疆》,歌词有一句是“清晨一定回来,黑暗也要消隐”。张童说“难捱时会听歌,每个人都是独自的个体,我们要愉悦自己。”

  ·李想 36岁

  “生完二胎不可控因素太多 情绪抑郁时所幸求医就诊”

  李想有两个孩子,老大8岁3个月,老二4岁5个月。工作之余,她将两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每天外出运动多长时间、摄入得营养元素够不够,她心里常惦记着。和丈夫结婚10多年,两人曾长期在外省生活。2018年生完二胎后,李想和丈夫考虑回西安。“丈夫的工作转移到了西安,当时我在外省也有工作,回西安意味着离职。”生产已过6周的李想,当时情绪低落,睡眠与食欲都受到影响。“我的情绪不自主地波及到家人。回国后,随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主要进行心理治疗。”当时哺乳期的李想通过很多办法调节情绪,在手机上做正念冥想训练,和家人深入沟通等。

  “未来有不确定性很正常,情绪不对了要及时发泄及时调节,以好的心理状态面对不可控的未来。”李想说。

  ·赵宁 39岁

  “岗位晋升压力递增 要学会放松自己”

  赵宁所在的公司是事业单位属性,年纪大的前辈退休空出了岗位。赵宁近两年也不断被提拔,对她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拒绝的话就错过了。但每一次晋升都意味着压力递增。“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工作上要求完美,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也是。当时虽升职了,但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很长一段时间都惴惴不安。工作上的压力也转移给了孩子,对她也高标准严要求。”赵宁讲到,当时的自己控制不住生气,事后又后悔。“我的心理医生就诊时说笑,完美主义就是完蛋主义。后来我意识到要放低要求,要求高就活得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前升职对我来说是压力,换种角度看,这也是对我的认可。”

  “当代人口中喊‘躺平’,‘躺’是彻底‘躺’不下的。大多数人都活在‘躺平’与‘内卷’之间,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慢慢来,比较快。”

  >>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

  3月7日上午,华商报记者来到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保科心理门诊。主任医师蔺华利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

  蔺华利医师介绍,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全球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女性约为5.1%,男性约为3.6%。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女性约为4.6%,男性约为2.6%。“明显能看出,女性焦虑与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比男性要高。”

  7日上午,来问诊的女性多在35岁左右,且几位都不是第一次就诊。困扰她们的是产后抑郁、工作焦虑、亲人离世后的丧失等问题。蔺华利初步问诊后,她们还要去心理测定室做心理评估。就诊者与医师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

  就诊者情绪激动时,蔺华利让她双脚踩地,肩背完全倚靠在椅背上,手放在身侧或大腿上,尝试腹部呼吸。“深深的吸气,慢慢的吐气,感受腹部的起伏。呼吸慢下来,情绪才不烦躁。暗示自己吸进去的氧气充满力量、开心与快乐,把不安、烦躁呼出去。”就诊者在意他人评价,否定自我价值时,蔺华利讲出“100元的故事”,“把平整的100元揉乱、扔在地上踩几脚,它都是100元。这不能否定它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

  普通人如何预防心理疾病,调节情绪,蔺华利总结了7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是必须的,同时不要忽视运动。保持有规律的运动利于调节情绪,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换来的是心情的愉悦与身体的放松。

  2、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心态。一个人如果是自信的,自我认知是正面的。认为自己受欢迎、有能力,遇到事时心态就比较稳。

  3、 自我抚慰的技术。自我抚慰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用自身的资源如视觉、味觉、嗅觉、听觉、感觉去调节情绪。如欣赏美景,享受美食、闻喜欢的气味、听放松的音乐、撸猫等。用五官的感知激活自我抚慰的技术。

  4、 调整认知。看问题角度不同认知就不同。尝试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或许有不一样的发现。

  5、降低对自我的要求。育儿也好、工作也好,追求完美时就不会轻松。适当降低标准,避免完美主义。我们要允许自己有不足、有脆弱、有休闲娱乐。标准降低了满足感就会提升。

  6、允许差异存在。每个人过往经历不同,价值观、行为模式与信念就会不同。接纳别人的不同,心情会坦然很多。

  7、每位女性都要爱自己,爱自己才会爱别人。“体会人生旅途中的千般滋味,一路繁华一路歌,一路泥泞一路辙。”

  华商报记者 常彭朵


相关新闻
华商报
天天减肥不见瘦?常照镜子多运动 适合中国居民的20条减重指南发布
新华社
“一带一路”幸福密码|哈萨克斯坦姑娘苏鲁的中国情缘
华商网
娱乐早报丨王菲首度直播曝光51岁真实状态 朱丹挺孕肚录综艺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