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秦”奋十年·勇毅前行】匠心坚守科技创新  陕西高铁发展“动”力十足
【“秦”奋十年·勇毅前行】匠心坚守科技创新 陕西高铁发展“动”力十足
华商网

  华商网讯(记者 姬文艳)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为人们带来时空与观念的巨变,动车与百姓出行、区域经济紧密相关,随着一条条新线路的开通,动车组运行密度越来越大,保证动车安全有序运行变得更为重要。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动车组检修的机械师董宏涛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不断提升自我、带领团队攀登科技攻关新高峰,先后处理动车组疑难故障隐患320余件,革新改造实用工装16项,获得国家专利23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董宏涛三十年扎根技术岗位的坚持与努力,他和团队取得的多项技术创新也推动着陕西高铁的发展。

c2e9c49ad9940a20bb0ebe4740a3371.jpg


  从货车检车员到动车组机械师 做好钢铁巨龙“诊疗医生”

  “1992年我从部队复员后进入铁路从事货车检修工作,刚开始感觉一切都还新奇,第一个月领到工资也很开心,那一年我21岁,算是实现了人生自立!”说起三十年前刚开始工作的状态,董宏涛用“新奇”来概括。

  没过多久,董宏涛初到岗位的这份新奇就被“沉重”所覆盖。

  由于他当时在新丰镇从事的货物列车检查工作是露天作业,一年四季刮风下雨,还有通宵夜班。光是换闸瓦,都是个需要体力、技术、耐力的活,“我们把6块20斤重的闸瓦用铁丝穿起来搭在两个肩膀上,每次都会勒出深深的压痕,一个班下来,有时得走八九趟,总负重近千斤”,慢慢的董宏涛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个体力活,心里开始有了抵触。

  “货车虽然看上去‘傻大笨粗’,但是要检修好也要具备精湛的业务和责任心,否则也会出现漏检漏修。”师傅的耐心沟通和技术讲解,才将董宏涛的观念又“拉”了回来,他开始重视学习货车检修业务,苦练本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技术比武。

  刻苦训练3个月后,信心满满的董宏涛在比赛中一无所获。这次失利让他更深刻的认识到:世上没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一份工作做到最好就没有发言权。

  要做好钢铁巨龙的“诊疗医生”并非易事,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练习。这一次比武的收获,也为他后来从事客车、动车的技术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后,董宏涛就开启了更深入的学习之路:夜校学习班、高中补习班、中专学习班、兰州交大全脱产大专班、西安交大电器工程及自动化本科班……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从货车检修学习到客车检修学习,再到近年来的动车组检修知识学习,董宏涛的工作岗位从货车检车员到了动车组机械师,如今的董宏涛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动车“诊疗医生”。

38bf6459bb2a81ae2e7a836c2a78de5.jpg


  钻研动车组业务知识 科技创新高效除“病灶”

  董宏涛常说,动车安全无小事,时刻牢记安全是第一位。在西安动车段“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经常能看到董宏涛和徒弟们交流技术的身影,在工作中,董宏涛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无私传授经验窍门,让更多的动车组机械师能够及时应对处理动车组突发故障和“疑难杂症”,保证动车运行安全。

08f5349124aad721af744500af90baa.jpg

  动车技术“诊疗”工作,不仅要发现“病灶”立即判断处理,也要敢于钻研创新,提前准备高效“诊疗”方案,避免小“病灶”误大事。

  在一次动车组救援演练中,董宏涛和同事们在车头处连接动车组救援用32芯导线,因操作空间小且无专用工具,大家干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连接上。回到工作室,董宏涛就和成员们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旦发生动车组救援,时间多耽搁1分钟就会对运输秩序造成1分钟的影响,这种耽搁1个多小时的情况决不能在动车组救援时发生。测数据、画图纸、找合作厂家……经过多次实验改进,团队最终研制出的“动车组救援用32芯线专用工具”彻底解决了该问题,该成果还获得陕西省职工创新成果金奖。

  动车组研磨子是专门清除动车组车轮杂质的易耗器件,曾经动车组机械师在检修库里更换研磨子时空间狭小、没有专用工具,用钳子等其他工具操作成功率低、安全性差。董宏涛就带着工友们进行攻关,在选择控制方式时,有人说用液压式,因操作复杂被否定了;有人说用电控式,又因使用多芯电缆不方便再次被否定。董宏涛突然联想到摩托车的刹车线,这一想法经过和工友的多次论证、试验后,顺利研发了CRH2型动车组踏面清扫器自动排气专用工具,该工装使作业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作业人员由3人减至1人。

  作业时间缩短、作业难度降低、作业人员减少……每一个细小的创新点子和技术攻关都离不开董宏涛和团队成员的努力。“十多年前,我们刚开始学习动车检修知识,那会还没有实践经验和可供练习的车,甚至都没见过动车组,就和同事们从学校抱回来快一米高的书,自己钻研学习,尽可能多的记住相关知识为实践做准备。”最近,在科技创新路上“停不下来”的董宏涛又在思考调整工作室攻关方向的问题。


  陕西“米”字形路网建设加快 匠心助力高铁事业发展

  可以说,董宏涛亲眼见证并参与了陕西高铁乃至中国高铁的发展史。

  2007年,西部地区首列“D”字头列车在陇海线西宝提速段顺利运行,时速200公里,时称“西部第一速”,董宏涛为首列动车组的随车机械师。当他和同事们见到西安局第一组动车组时,内心的激动演难以言表,抚摸着动车组流畅的车身只说出一句“这就是动车组”。这简短的话语饱含希望与力量,支持着和董宏涛一样的铁路人在动车检修的岗位上充满斗志和干劲。

  近年来,随着银西、郑西、西成等高铁接续开通,陕西“米”字形路网逐渐形成,董宏涛所在的西安动车段从2007年开始检修西安至宝鸡两地间的1对动车组,已发展到如今检修110多列直达全国27个主要城市的动车组,“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变成了现实。

710249a1598855128bf7523c492fa46.jpg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动车组检修是一个小车间,有13个人,现在我们的队伍壮大成为有3200人的全路一流高铁动车组检修基地。我们创新工作室在建立之初也只有4个人,现在已经有研究生、本科生共53人。”董宏涛介绍,动车组检修队伍发展很快,西安动车段原来只有一个检修库,只能检修一种车,现在有 6个检修库可检修 5 种标准动车组,动车组检修也从原来只能完成一级、二级修逐渐到了现在的三、四级高级修。“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中国高铁检修人,今天我们更加自信和从容,更加敢于挑战和不断创新。”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如今的列车不仅跑得远、跑得快,也跑进了每一位百姓的生活和心里,铁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回望变迁,陕西高铁事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转变,是新时代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陕西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董宏涛将和所有与他并肩奋斗的铁路人一起,在创新钻研之路上继续奋斗,为确保人民安全出行和祖国高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图源:西安动车段)

相关新闻
华商网
胡静林任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