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华商政务|小区里有了工作站 楼栋里有了“大管家”
华商政务|小区里有了工作站 楼栋里有了“大管家”
华商报

  小区里有了工作站,小楼栋里有了“大管家”,社区治理的“微细胞”就这么被激活了。平时日检查小区隐患,化解邻里纠纷,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更是全力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日前,西安市未央区已全面建立起小区工作站,这种创新模式也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

  未央区已有小区工作站466个 选聘楼栋长5784名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今年,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单元楼栋下移,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面对小区治理的种种难题和现实问题,未央区通过推进“小区党组织”“小区工作站”和“小区楼栋长”三个全覆盖,成功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华商报记者从未央区了解到,在传统“区-街-社区”的基础上,未央区创新建立“小区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又设立多名楼栋长,听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需,得到了业主一致好评。截至目前,未央区共建成小区工作站466个,选聘楼栋长5784名,小区治理“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制度”。已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小区工作站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小区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构建起“区—街—社区—小区—楼栋”分级负责的全链条基层治理组织架构。

  楼栋长哪里来?都干啥?

  采访中,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这466个小区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每个楼栋配备1名楼栋长,站长多为社区两委成员,副站长一般由优秀的楼栋长担任,全区202个社区通过组织推荐、居民推选、个人自荐等方式,从熟悉小区人员、环境、事务的物业、业委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志愿者、热心居民等群体中,择优选配组建5784人的楼栋长队伍,据了解,76%的楼栋长来自居民志愿者、退伍军人、物业从业者和退休人员,通过业务培训和统一颁发聘书,持证上岗,增强了社区工作力量。

  小区工作站的设立,将社区治理触角延伸至小区楼栋,发挥了小区事务的“议事厅”、社情民意的“观察站”、党群工作的“连心桥”、疫情防控的“主阵地”和帮老助困的“暖心屋”等五大功能。小区楼栋长履行“数据员、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安全员”等“七员”职责,建立了“楼栋档案”,实现了民情“一本清”、服务“快准优”。

  在具体工作中,楼栋长主动亮出楼长身份、主动了解居民所需、主动回应居民呼声,通过落实“敲门问需求送关怀”行动,奔走在小区工作站和楼栋等疫情防控一线,极大缓解了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充实加强了社区工作队伍,平均每人工作量由过去管理500户左右降低到100户左右,服务力量、服务精度都得到大幅提升。

  设立小区工作站和楼栋长后,有何新变化?

  据了解,小区工作站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性地开展服务事项,将服务精准、快速地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针对新建商业小区邻里交流少的特点,开设“邻里书屋”,开展“社区运动会”,使“陌生人”变成“新朋友”;针对老旧型小区老人居住多、困难家庭多的特点,楼栋长定期上门了解独居老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需求,开展养老、就医、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等便民代办跑腿服务。截止目前,楼栋长们帮助社区已协调解决小区停车难、毁绿种菜、老旧小区改造等“老大难”问题数百件,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听听社区街办怎么说?

  张艺是未央区辛家庙街办党建科负责人,谈及近两年来设立小区工作站和选聘楼栋长以来的工作变化,她深有感触。

  张艺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一件最近发生的让她印象深刻的事:东元路学校是辛家庙辖区的热点学校之一,前身是陕西重型机器厂子弟学校,也是首批未央名校。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区上决定对东元路学校两栋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拆除,并在原址新建一栋教学综合楼。但学校地处陕重社区内,位置特殊,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清运成了影响学校施工的重大问题。

  “按照现状,清运车只能由社区进出,但因为安全、防疫、噪音问题一直无法动工。后来辛家庙街道陕重社区两委会积极对接学校及施工单位,又发挥小区工作站的作用,组织相关楼宇的楼栋长收集居民需求,经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形成一套保障社区居民安全、降低噪音、保证疫情防控要求的垃圾清运方案。在清运过程中,我们的楼栋长挺身而出,自愿在社区道路两旁执勤,充当安全保卫员,提醒过往居民注意车辆,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整个过程中,小区工作站的楼栋长积极发挥作用,做好小区的‘数据员、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和安全员’,让整个项目顺利推进。”张艺说,10月21日,东元路学校及项目施工单位专门为辛家庙街道陕重社区送来锦旗及防疫物资,感谢社区对东元路学校改扩建项目建设的支持。

  谈及小区工作站和楼栋长的工作,未央湖街办党建科负责人李珊珊也很感慨,她介绍,截止目前,未央湖街道共建成小区工作站43个,设站长、副站长各43名,选聘楼栋长629名。楼栋长们本身都是小区居民,也是热心人,跟居民之间很熟悉,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付出了很多,“像我们街办的陈家堡小区工作站,虽说是个城改社区,但是工作站和楼栋长们很给力,给居民办了不少实事,办起了人民食堂,修了电动车棚,改造垃圾回收站,平时帮着楼里老人代办业务、买菜送医都是常事,帮着社区解决了很多居民的实际问题。”

  听听楼栋长们怎么说?

  潘莉今年58岁,是未央区辛家庙街办西安重型研究所社区小区工作站的一名楼栋长,谈及做楼栋长两年来的感受,她笑言:“付出了就有回报。”当然,这个回报是来自邻居们的认可和温暖。“像最近持续核酸检测,我们16个楼栋长要早起帮着社区布置,核查核酸采样所需物资数量及种类,一般检测从凌晨5点开始,我们凌晨4点就要到岗开始忙碌,帮着扫码、发送贴纸、维持秩序。楼上有居家隔离的住户,每天帮忙消杀、配送物资。”潘莉表示,他们小区老同志比较多,相互之间基本都认识,工作久了就更加熟悉,“有时候,我走在小区,就有人上来给我手里塞个水果,我们隔壁楼上有位106岁的老人,每次遇到都能叫出我的名字,这些都让我很感激,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陈乐是未央湖街办陈家堡小区工作站的一名楼栋长,陈家堡小区是城改小区,2017年回迁,小区工作站成立于2021年底,设有站长、副站长各1名,楼栋长8名,陈乐就是其中一名。从工作站设立起,楼栋长们就充分发挥作用,多方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再向街办如实反映,“根据我们掌握的统计信息,陈家堡小区60岁以上老人共129人,占居民总数的16.7%,而且很多是老人带着小孩,老人普遍反映日常吃饭是个难题。以人民食堂为代表的养老设施的建立就是我们小区工作站‘为群众服务办实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其中一名楼栋长张跟柱出资建设的,可容纳100人同时就餐,运营一年来,目前已经9万余人次提供服务,切实让老人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陈乐介绍,建设人民食堂更多是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体现公益性质,差价主要由集体经济来补贴,“在人民食堂,60岁以上老人用餐享受8折优惠,早晚一般是馒头、花卷、鸡蛋、夹馍、稀饭和小菜,一顿饭下来3-5块钱;午饭种类较多,米饭面条都有,两荤两素差不多10块钱。老人们都说:我们食堂的饭,花钱少、营养好,好吃又经济实惠,而且吃饭的时候还有人唠嗑陪吃,也不孤单了。”

  下一步怎么做?

  华商报记者从未央区了解到,下一步,未央区将在小区工作站阵地、队伍、经费、制度等基本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常态化轮训力度,提升楼栋长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和心理疏导等专业素养,打造专业化楼栋长队伍。全面推进全区小区业委会建设工作,逐步推动社区党员干部、小区工作站站长、楼栋长进业委会交叉任职。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完善社区物业协调共治机制,为小区工作站参与小区治理赋能增效,使小区工作站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前线哨所”,让党和政府能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冷暖需求,及时调校政策制定和为民服务工作方向,全力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行”。

  华商报记者 肖琳


相关新闻
华商报
我国将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