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给过命,武汉——搏过命,他日归来,都是故里。”
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范东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
在不平凡的2020年,他一边勇往直前,一边小心翼翼,迎接这场25岁前夕最重要的成长礼。
- 01 –
突如其来的危机
大年三十,范东正在西安大兴医院的手术室值班,眼看着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听着领导在开会时不断强调做好防护,但情况到底有多恶劣,所有人的心里都是懵的。
当时西安只出现了几例病例,范东没想过抗疫会真的波及到自己。但很快,医院群里传来通知,需要力量参与院内调配,他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虽然有对未知的担心,但自己这么年轻,精力、体力、抵抗力都跟得上,那就去嘛。”
接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范东就整理好行李箱准备随时出发,还把吃不完的饭菜都及时倒掉,“把每顿饭都当做在西安的最后一餐。”
/受访者供图
大年初七那天,范东正在医院练习穿脱防护服,恰好被前来采访的电视台拍摄到画面,这是远在安康的家人在过年期间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
紧接着,父母担心的电话打了过来,范东安慰他们说,自己只是在做演练,会不会去前线还不一定呢。
“这种事情咋跟他们说嘛,只能让他们操心,干脆就先不说了。”
摄影师@李强
但就在大年初九,范东便和队友一同赶赴武汉,随后,宣传海报也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布,父亲又慌忙来问是不是确定要去了,他只淡淡答了一句,“已经到了。”
挂了电话之后,范东感到有股莫名的心酸涌了上来,但又迅速用自己的乐观把情绪压了下去。
“只要心态放正,啥事都不是问题。”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
/受访者供图
范东曾在大学时期去武汉游玩过一次,没想到第二次来到武汉,竟然是以这样的身份和状态。
虽然早已得知封城的消息,但眼前看到的景象还是让范东为之触动,“落差太大了,一次是繁华拥挤的街,一次是寂寥无人的巷。”
- 02 –
武汉,第二个故乡
第一次正式穿防护服的时候,范东和队友们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消毒、戴N95口罩、帽子、鞋套、穿防护服,再戴外科口罩、手套、护目镜,并检查气密性。
范东回忆说,其中最麻烦的一步是调整护目镜,不仅要保证皮肤不暴露,还要把绑带的松紧调整到最佳,否则戴上一个小时左右,头就会被勒的生疼,无法继续工作。
而脱掉防护服,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每做一步就要进行一次消毒,尽量把病毒的传播度降到最低。
/受访者供图
在进入隔离病区之前,想到未知的病毒,范东也暗自思量过该怎样把握分寸,可当真正踏入病房的一刹那,面对眼前那么多需要帮助的病人,他根本没时间多想,下意识就冲了过去。
“说不害怕是假的,可进去了就顾不上害怕了,只有在下班后才会回想,我离他那么近,会不会有些操作是不合理的。”
/受访者供图
让范东记忆深刻的,是一位本身患有偏瘫,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
老人心情焦躁加上身体不适,每隔三五分钟就要按一次床铃,范东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她的床位,有时一个班次内就要跑百十趟。
高强度的工作持续进行,好在半个月后,范东所在病区的病人开始治愈出院,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希望,也终于能松下一口气。
/受访者供图
转眼时间到了三月,武汉的天气逐渐转热,防护服变成了贴身的蒸笼,医疗队还为队员们配备了冰桶,以备在忙碌之余降温。
一次,范东刚进入病区不久,汗水就把N95口罩打湿了,贴在鼻子上无法呼吸,只得改为用嘴呼吸。
因为密不透气,防护服被范东吹得越来越鼓,最后看起来就像超能陆战队的“大白”。
/受访者供图
到了抗疫后期,多支援鄂医疗队都已经陆续撤离,但范东所在的武汉协和西院是最后十家定点医院中的三家重症之一,直到武汉消杀解封的前一天才能离开。
在天河机场登机的那一刻,范东的心里再次涌上酸楚,只不过这次的情绪更多是感动与不舍。
当问到在武汉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时,范东脱口而出,“2月2号到4月6号,一共65天。”
经历过这沉重的65天,范东反而比以前更加乐观,在他看来,一切能说出来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而拼过命的武汉,也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受访者供图
回到西安之后,范东的生活很快回到正轨,面对关于援鄂医疗队的报道,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而已,无非是换了上班的地点。
“哪有什么英雄,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是在特殊的时期和地点,没什么了不起的。”
范东的父母看到关于儿子的报道,也并没有表达过多感受,但范东知道,他们彼此心照不宣。
/受访者供图
- 03 –
成长为“男护士”
范东的独立也许源自于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在安康的一座小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范东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从小学起,范东就开始在学校寄宿,经历的事情自然要比同龄人更多。
在年幼的范东心中,自己并不需要被过多地照顾,如果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就不必麻烦别人,而父母的开明也给了范东很大信心。
到了高中,范东开始思考起未来人生的方向,出于对救死扶伤的崇敬,他暗下决心要走上从医的道路。
可范东意料之外的是,高考失利了。父母慌了神,班主任也劝他复读重考,但向来从容的范东选择接受现实,退而求其次地报考了护理专业。
“反正医护工作都很了不起,而且有兴趣学起来就不会太难。”
/受访者供图
入学之后,学长劝范东尝试在大学里做班干部,会得到和以往不同的锻炼。从小都是被同学推选做班委的他,第一次主动和老师“要”来了职位。
军训结束后,范东便成了同学们口中“空降”的班长,对于这段成长,他没想过能对未来有多少帮助,只希望在经历中有所收获就够了。
“后来才发现每走一步,所学的和所遇见的,都会在日后给自己不期而遇的反馈。”
摄影师@李强
繁重的学业和班级的事务,让范东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但他不愿让自己一直被禁锢在专业里,图书馆便成了他的另一片天地。
从小说到散文再到人物传记,范东都有涉猎,在他看来,与书中的人物相识,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阅读独特的魅力。
在书籍中的见多识广,也奠定了范东处事不惊的平稳性格。
/受访者供图
临近毕业之时,“男护士”一词的频繁提及却成了范东的困扰,一个刻意强调的“男”字,仿佛在提醒他身份的特殊性。而班里的40多名同学中,也的确只有2个男生。
“可能大家的传统印象里,护士这个职业是以女性为主,其实现在学护理的男生也越来越多,只要认准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就都可以出彩。”
性格温和又耐心的范东的确具备了成为优秀护士的潜质,这也让他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西安大兴医院的麻醉手术科。
摄影师@李强
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后,范东才发现,他不仅在性别上不占优势,一张年轻的脸也让他遭受了不少质疑。
96年的范东已经工作了两年多,可常有病人问他说,“你看着这么小,是不是刚来实习?”
对此,范东倒是显得坦然,“毕竟他们要手术心里很紧张,希望可以得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配合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范东也会悉心去解答病人的问题、配合医生的手术,毕竟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摄影师@李强
- 04 –
考验与坚守
现在的范东每天7点多就会到达科室,提前准备手术床、手术器械及仪器等,以便迎接当天的第一台手术。
最多的时候,范东经历过一天7台手术,而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他还遇到了一台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5点的大手术。
在漫长又工作量繁重的手术中,每个医护人员都要练就一身能站、能累、能忍、能抗饿的本领。
摄影师@李强
因为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范东和同事们几乎没有准时下过班,一切都要以手术为准,有时在临下班前遇到急诊,更得继续干下去。
不仅如此,每个人的电话还需要保持24小时畅通,以便科室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随时协调人员。
也正因如此,范东就租住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区内,生活与工作交织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在为生命负责的医院工作,考试与学习也是永不停歇的,范东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理论或操作的考试,年底还有医院的整体考核。
“医学生总是忙在考试的路上,只有不停地记、背、考才能巩固,如果考不过去,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受访者供图
- 05 –
在碎玻璃渣里找糖
在需要面对人间冷暖的医院工作,范东认为学会调整心态最重要,这也是他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而当年大学的同学们,很多在经历了实习期后就放弃了这份工作,转而去较为轻松的医美行业或体检科,甚至有人彻底转行。
范东乐观的心态让他看到的更多是美好,“比如剖宫产的手术,进去的是一个人,出来就是两个人,这不是很值得开心吗?”
摄影师@李强
业余的时间里,范东也不喜欢把工作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以放松的心情对待生活。
一天的劳累过后,范东最熟悉的晚餐就是小区门口的路边摊,不同于大家想象中医护工作者的洁癖,出了医院,他也是一个偶尔偷懒的年轻人。
只是到了周末,范东会偶尔为自己做上几道家常菜,享受终于慢下来的生活节奏。
“实不相瞒,我以前还想过当一个厨师,一道道精美的菜看起来多赏心悦目啊。”
摄影师@李强
同时,范东也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只是速度从大学时的每周一本,变为如今的几个月才能读完一本,其余多数的时间都献给了补觉。
可能正是因为见过太多无常,范东才更愿意乐观面对生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法则,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份、不留遗憾就够了。”
摄影师@李强
援鄂归来后,范东接受过的采访不止一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护士,到新闻报道中的“抗疫英雄”,他却一如既往的淡然,还强调不要刻意点缀。
再提起那些荣誉与赞美,范东的脸上也没有丝毫波澜,在他看来,那只是一个过去的成长礼。
“在当时特殊的契机突显了这么一批人,但时间会让一切都归于平静,还是该换回以前的心态去生活。”
/受访者供图
如今距离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范东继续在平静中成长,继续以“在碎玻璃渣里找糖”的态度去热爱生活。
穿上白衣,他是无数患者的守护者,而走出医院的那刻,他更像一个勇敢追风的少年。
25岁,正是人生好好奋斗之时,正是去探索和热爱的年纪,就像同样入驻陕西25载的可口可乐一般,值得期待。
由中粮可口可乐饮料(陕西)有限公司联合华商网,共同发起的精品原创公益栏目《寻找古城新味》,一直在探寻和发掘西安这座古城中当代独特的城味、风味和人情味。
二十五,正青春。2020年《寻找古城新味》将全城征集和中粮可口可乐陕西厂一样风华正茂的25岁同龄青年,用向上而生的朝气与活力讲述都市青年人别样的青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