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骑行泾阳王桥社树村,探访“中华水利会馆”,发现会馆原来是社树村姚家的祠堂,村里还有几处城墙遗迹。原来社树村历史悠久,是个有故事的村子。
社树村,仅听村名就感觉是个古老的村子。社,最初是原始村落中,人们堆土成台,在台上种树,围绕土台祭祀天地神灵,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这就是社树。社树村在泾阳县西北约15公里,泾河出峡谷后在这里拐了弯,孕育了一大片肥沃的冲积平原,这里南邻泾河,北依仲山,千百年来,社树人在这里引泾水、灌沃野、筑城墙、拒兵匪,繁衍生息。
社树村的崛起,还得从元朝的中书左丞姚抠之孙姚成说起。姚抠在朝为官,其孙姚成被封为驸马都蔚。后姚抠被人陷害,朝廷下令满门抄斩。幸有友人报信,姚抠之孙姚成率族人逃到社树附近隐居下来。到了明朝,朝廷为解决西北边陲守军的军需问题,采取了食盐中开政策,姚家后人抓住时机,把关中的粮食、布匹运往长城一带,从守军那里换来盐引,再去沿海运盐到中原地区贩卖。清军入关后,姚家放弃食盐贩运,改做茶叶生意,靠制茶、白布、白蜡发家,在陕西赫赫有名,后来生意发展到越南满德里、四川雅安、苏州、上海等,各地都有商号。因为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牧民长期食用牛羊肉,需要“金花茶”消脂,而姚家茯茶金花含量高、质量好、产量少,朝廷以此茶向牧民换取宝马良驹,同时以控制姚家茯茶的供应来安边。得到同治皇帝赐匾、林则徐题字,于右任为姚家茶起名“安国茶。”积下巨额家财,姚成的十四世孙姚昂干成为闻名关中的“姚百万”。姚家最兴盛时期,有恒昌堂、惠歉堂等十大堂口。
明末清初,关中地区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为避乱防患,姚家出资在社树修城墙。当年姚家修筑的社树古城为不规则七边形,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七个炮台,面积接近一平方公里。城墙高8米,底宽5米左右,顶宽2米左右。城墙内为夯土,外墙包砖,城堡呈七边形,城上门的上方分别写有“仲山毓秀”“泾清分水”和“赢洲接驾”,据说当年姚家曾在赢洲书院迎接过皇帝。城墙上修筑有炮楼、箭楼,城外有壕沟。城内有两条大街,街道路面全部用青石条铺成。社树城堡在清朝末年家道衰落,后人为了生计,靠变卖城墙上的砖块维持生活。穷苦的村民在城墙上挖窑居住。社树古称卧牛城, 古城把村子分成二半。同时,社树村也是泾阳县最大的自然村,全村十三个村民组,六个在城内,七个在城外,近三千口人。
现在社树村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大院,叫水利会馆。本村人习惯叫水利会。水利会馆前身是社树姚家‘惠贤堂’的祠堂。在民国初期,它是龙洞渠管理局所在地。龙洞渠就是现在泾惠渠去前身。清朝末年,姚家家道衰落。惠贤堂主将本支祠堂以三百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龙洞渠管理局。从此,祠堂变成了水利会馆。水利会馆建筑很精美,里面很气派。特别是它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刻着山水、花草、人物等景象,讲述着古代道德仁义故事,堪为民间瑰宝。
泾阳茯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发迹于秦汉,流通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然而,上世纪中期,因各种原因泾阳茯茶一度停产,这一传统制茶工艺也因停产而失传。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姚家后辈姚太章、姚太茂在拆旧房建新房时发现了制茶秘方。为继续发扬传统制茶工艺,姚太章女婿穆民和姚太茂女婿杜建琦细心钻研反复试验,并聘请老茶师按照秘方要求,利用老配方结合新工艺,经过数十次试制,终于生产出精品宝砖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