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立足民生暖人心
立足民生暖人心
扶贫新闻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04-10-立足民生暖人�?-1.jpg

  汉阴县一处茶叶产业园。

04-10-立足民生暖人�?-2.jpg

  汉阴县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理疗。

04-10-立足民生暖人�?-3.jpg

  为农村水厂配备的智能化次氯酸钠消毒设备。

04-10-立足民生暖人�?-4.jpg

  “扶贫扶志”村村行宣讲。

04-10-立足民生暖人�?-5.jpg

  技术专家现场为涧池镇村民培训果树栽植技术。

  张权伟

  汉阴是一座美丽的小城,这里地处秦巴腹地,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成三山夹两川之势。“灵蓄南国一派秀,势成秦巴二脉雄”便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但与此同时,这里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有贫困村7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0个。2014年建档立卡初,全县共有贫困人口26811户74615人,贫困发生率26.78%。

  自2014年以来,汉阴县瞄准精准脱贫目标,一张蓝图干到底。阳春三月,汉阴县正式脱贫摘帽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全县21705户64635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4%,无错退率、漏评率……全县干部群众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响亮的脱贫攻坚壮歌。

  “回顾脱贫攻坚这几年,我认为我们干得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解决了老百姓最基础也是最迫切的各项需求,帮助老百姓圆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之梦,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基础。”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

  水电路网成“标配”

  “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吃水得看天,雨水和井水都吃过。”现年75岁的朱明莲是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人,曾经在山上的毛坯房中过了大半辈子,直到2016年,全家享受到移民搬迁政策,从山上搬到了现在窗明几净的家中,“但搬下来后头两年,家里还是得常年放上两个大桶,每天瞅着时间,先把桶装满,这水就要用一天。上厕所也只能用水瓢舀水冲,水箱里不上水,没办法。”

  朱明莲的遭遇也是汉阴县农村很多群众的普遍遭遇。在汉阴城乡,打通群众用水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意味着家家户户通水,更意味着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安全。安全饮水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役。县水利局总工程师王敏说:“我们这里是山区,一些群众居住分散,要彻底实现集中供水是很困难的,这些群众吃水主要依靠小型的高位水池,为了保证他们的用水安全,我们从2018年年初开始谋划,为这些水池加装了智能消毒设备。”

  汉阴县龙源供水公司下辖10个水厂,供水服务范围涉及3个乡镇21个行政村,公司负责人赵波山说,“新设备使用工业盐,代替了盐酸和次氯酸钠,便宜又安全。”在水质检测室,一台自动检测余氯的设备挂在墙上,据赵波山介绍,以前余氯检测都靠人工,现在每十五分钟自动检测一次,很精确,很放心。

  事实上,近年来汉阴县在农村供水管理上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从2012年开始的市场化到现在的智慧化,从建立机制到精细服务,迭代更新的好几个“版本”显现出越发强大的“性能”。

  优质的水源、智能的设备、严格的管理,让包括朱明莲在内的汉阴县广大群众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她说:“从前年开始,自来水的水压就一直很稳定,而且几乎没有发生过停水现象。”

  据悉,为着力保障饮水安全,汉阴县近年来累计建成投用安全饮水项目350处,其中2019年114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3%,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4项饮水安全指标全部达标。探索农村供水市场化管理机制,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现场会在汉阴召开。

  要想富,先修路。汉阴县在脱贫攻坚中坚持交通先行,累计新建村组道路375条748.7公里,其中2019年170条363.75公里;累计实施“油返砂”整治191条483.6公里,其中2019年128条321公里,均全面竣工通车。率先在安康市实现电气化县,改造高压线路1365.4公里,村通动力电、户通照明电均达100%。建成通信基站855个,铺设光缆9000余公里,实现了4G网络、宽带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老弱病残有人养

  “每个月医院都会给大家过生日,这放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家里面也没有这样的生活,饭菜七天不重样!”

  “如果不住到这里来,在家里我只有等死。”

  ……

  3月25日,在汉阴县中心敬老院,居住生活于此的老人们开心地介绍起如今的生活。他们原先都是失能与半失能的五保户,虽然政策兜底了,但因无人监管、无法监管,日常生活起居无法自理,不仅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养老问题。为破解这一人群的医养难题,汉阴县率先在位于蒲溪镇的蒲双敬老院进行试点,由县财政投资600余万元,以位于蒲溪镇小街村的蒲双区域敬老院为依托,把全镇及毗邻乡镇所有42名失能、半失能五保兜底户集中供养起来,配备17名护理人员,采取两班倒的方式,24小时全程护理,不能吃饭的喂饭、不能上厕所的协助,切实解决了“有人监管”问题。

  这一做法得到当地群众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汉阴县已在县中心敬老院、蒲双敬老院、龙双敬老院、汉双敬老院4所区域敬老院建立养护中心,基本形成南北两山、川道东西全覆盖的状态。全县认定兜底保障对象5228户6428人,农村低保5495户11437人,农村五保3810户3954人(其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1339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让失能、半失能贫困户充分享受到医疗、护理、康复、养老融为一体的“一站式”现代康养服务。

  “以‘贫’助‘贫’、以‘残’助‘残’、以‘医’助‘养’是我们这里的一大特色。”汉阴县中心敬老院副院长张代辉说,“通过建立敬老养护中心,采取医养结合模式,我们让失能与半失能这部分群体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更能感受到党的温暖。”

  医养结合的探索只是汉阴县保障基础民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阴县扎实推进健康扶贫,认真落实“三重保障”,建立“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贫困户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达100%。为所有在家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实现了贫困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141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部达标。

  此外,汉阴县刚性落实助学控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教育资助达100%。实行保学控辍“双线”“七长”责任制,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1”结对帮扶,实现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学生无辍学。累计改造薄弱学校51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产业发展见真章

  “你这颗钉距离太近了,左右两颗钉子都要间隔树根20公分,钉进土里15公分左右,太近太深容易伤根,太远太浅钉子吃不上力,拉不住。”3月20日清晨七点,技术员杨旭明跟往常一样,按时出现在汉阴县观音河镇水田村猕猴桃园里,指导村民盖遮草布的技术要点。

  此时园子里,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四五个工人背着扎捆的遮草布赶往园子,另外还有二十来个工人正在“T”字架下忙碌着,有的挥着锄头正在锄草、有的铺设遮草布、有的钉钉子填泥土负责压实遮草布……

  67岁的刘定清去年把自己家的田地按300元一亩流转给了合作社栽种猕猴桃,正赶上村里合作社缺工人,他就跟老伴到合作社务工,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每人每天就能在家门口挣120元。

  立春以后,水田村在疫情初期村“四支队伍”对外出返乡人员摸排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居家群众来合作社务工,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追赶了建设进度。

  目前,观音河镇已发展猕猴桃1500亩,以带资入社形式将402户贫困户镶嵌在猕猴桃产业链条上,计划2020年年底建成2000亩高标准生态猕猴桃示范园,打造生态富硒猕猴桃小镇,让猕猴桃产业成为镇上建在田间地头的“绿色银行”,贫困群众的“阳光存折”,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其实,汉阴县的产业发展绝不仅仅是为贫困群众“谋一份差事”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自身逐渐有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样身在观音河镇的贫困户邹清华就是一例。

  2016年,邹清华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鼓励下,他开始发展生猪和土鸡养殖。没有本钱,邹清华申请了5万元产业贷款,建起了生猪、土鸡家庭农场。2018年,邹清华养猪规模达到了100余头,土鸡200余只,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养殖大户,年底算账,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净挣了6万多元。2019年,邹清华累计给周围群众发放劳务工资4万余元,购买周边农户农产品10万余元,带动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像邹清华这样的例子在汉阴县还有很多。为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汉阴县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先后出台《汉阴县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管理办法》《汉阴县产业脱贫扶持奖励办法》《汉阴县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三大产业促农民持续增收奖补办法(试行)》等。在全县新建社区47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5个,就近吸纳群众就业1000余人。让850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69.68万亩,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014万元,惠及贫困户14214户。

  紧扣产业扶贫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两大难题,汉阴县探索推出“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贫困户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破解贫困户脱贫不稳、增收无门等问题,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共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136家,1.4万户贫困户带资入社,流转土地4.7万亩,完成种植3.7万亩。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38”模式,统筹推进有土安置、有业安置,做到了产业、就业、服务“三个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自主脱贫有动力

  “他是个可怜人!”提起现年50岁的姜桂平,涧池镇麻柳村的群众都会很同情。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的他,家中目前只剩他和聋哑人弟弟。按理说,他符合社会兜底的脱贫对象,完全可以靠政府生活,但他“人穷志不短”,不惧困难,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自强不息地摆脱贫困,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名人”。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贫困的志气。等靠要没意思,周围的人也看不起你。有人帮、有人扶是好事,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干,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姜桂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脱贫攻坚以来,靠党的扶贫政策和镇村帮扶,加上勤劳的双手,他发展起了养殖业。三年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姜桂平摘掉“穷帽”。他勤劳致富的事迹带动感染了村里一批贫困户,姜桂平相继被评为“身残志坚模范户”和“脱贫攻坚自强标兵”。

  近年来,围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汉阴县推广“扶志六法”,进行扶志扶智暨新民风建设A、B、C评级,开展思想引领、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明创建、乡村治理五项行动,出台“五个不准、十个严禁”新民风规范,强化“一约四会”,规范爱心超市管理,加强诚信建设,开展“自强标兵”等典型评选,弘扬文明新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汉阴县创办的标准化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可谓办到了贫困户心坎上。他们通过将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进行整合,开展培训,力争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能掌握1门至2门增收致富技能。

  有了致富技能,更得有致富渠道。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劳务输出、开发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汉阴县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41030人,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400人。支持引导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就业588人。

  针对联系服务群众力量薄弱、村级治理水平较低等难题,汉阴县创新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三线”联系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村级治理平台为支撑的“321”基层治理模式,打造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该模式写入2018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列入全省优秀改革案例,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汉阴县脱贫攻坚顺利实现摘帽,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倾心帮扶,三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苦干和巧干。”周永鑫说,“但摘帽只是‘毕业试’、‘达标赛’,对照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今年我们还要让剩余的因病因残、弱劳、无劳等特殊贫困户一个不少,全部脱贫!”

fupin.png

相关新闻
华商论坛·全民乱拍
三原菜乡农民白萝卜丰收了
华商网政在输入
2021“经”彩纷呈:乡村振兴 经开奋进又一年
扶贫新闻
果香溢满振兴路
扶贫新闻
乡村振兴,延安的新征程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