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网络谣言该怎么治?专家建议营销号及大V公开发消息需持证
网络谣言该怎么治?专家建议营销号及大V公开发消息需持证
澎湃新闻

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浪潮中,纷繁的猜测与谣言时常夹杂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正是因此,治谣止谣,传递真相,成为最重要且珍贵的一环,但也面临着挑战。

“在互联网全员皆媒体的环境下,谣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算他充满了善意,他的所有认知也未必都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对此评论称。

网络谣言为何会不断产生?如何有效克服“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的问题?如何把握真相传播的“主动权”,扩大谣言治理的“合作圈”?9月26日至28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关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探讨,正是本次大会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会议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探寻网络谣言治理的破解之道。

溯因:全员皆媒体,谣言的出现不可避免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不少人都在追溯的疑问。

身处互联网的舆论浪潮之中,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谣言。要探寻网络谣言的动因,首先就要通过梳理谣言类型,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

作为最大的社交互动平台之一,新浪微博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网友们分享与交流的信息。由于微博公开、透明、短平快的特点,一些谣言的制造、传播也相应的更快。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类型的谣言或是在他人发布的微博下进行谣言评论,会严重扰乱微博平台秩序,甚至影响到了广大网民群众和政府对微博平台的看法。

新浪微博方面专门分析了微博上谣言的类型,主要分为灾害谣言、与治安事件相关的谣言以及侵害个人名誉权的谣言。

新浪微博副总裁、总编辑陈丽娜分析称,灾害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没有及时发布,或者信息缺位。当信息不对称时,人们出于对信息缺失的恐慌,就会编造谣言,表达不安或者不满,制造谣言。

在治安事件相关的谣言中,相对弱势或者被迫害的一方,可能会选择发布谣言以博取关注,希望获得舆论的支持,“这时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会参与其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带节奏’。”陈丽娜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而对于侵权类谣言,传播者通常有其个人目的,为索取利益,对他人进行报复打击,出于功利性地制造谣言。

“在互联网全员皆媒体的环境下,谣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算他充满了善意,他的所有认知也未必都是正确的。”宋建武说。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方式,不可避免地为博眼球提供了一种变现模式,谣言制造者企图用文化资本博取社会资本,从而获得经济资本,形成较完整链条。

危害:以圈层化姿态混入公共事件,社会治理受到冲击与挑战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时常在发生,引起很多信谣公众的困惑、愤怒、恐慌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网络谣言近年来不断迭代,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这个关于谣言对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圈层化、流量化和深度水平化。”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教授举例,比如近两年,从2019年7月香港暴乱期间,到2020年初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再到今年夏天河南突遇的暴雨灾害,煞有介事、言之凿凿的谣言始终伴随在事件当中。

沈逸向澎湃新闻记者分析,当谣言以圈层化的姿态混入社会公共事件中,且其制造者与传播者别有用心地去运作和动员的时候,谣言就不再仅仅是在线上传播这么简单了,而是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的循环,给社会的治理带来冲击与挑战。

中国飞鹤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卢光也经历过企业被谣言构陷后的困境。“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为了捕捉眼球,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仅仅通过并未证实的小道消息,就在标题里写上‘揭秘’、‘独家报告’等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文章中完全是不实的内容。”

他提到,去年曾有一篇所谓“深扒国内乳业6大罪状”的自媒体报道,为了炒作、获取流量,在缺乏实际调查和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对几家乳企进行了无端指责,导致国内几家知名乳业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股价蒸发上百亿,“这不仅是对中国乳业的打击,也是对国产品牌、民族产业的打击,对于飞鹤乳业来讲,也深陷这样的痛楚之中。”

卢光说,这类有针对性的谣言的产生动机,多是因为造谣者为了获得自身的利益,也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新浪微博通过对出现在其平台上的谣言进行处理时,也会分析谣言造成的危害。陈丽娜告诉澎湃新闻,最显著的危害,首先就是引发公众不安,危害公共安全,造成社会不稳定。“特别在灾害面前,如果不及时公开信息,及时辟谣,后果会非常严重。”

她举例介绍,比如今年河南暴雨期间,有传言称“郑州进入灾难一级战备”,导致一些听信传言的市民和网友情绪激动。好在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发布)紧急辟谣,经核实网传消息为不实消息,及时遏制了谣言的蔓延,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与此同时,谣言也会破坏政府和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如在今年南京发生疫情期间,就出现了各类不实信息,如“南京要封城”等,造成了市民和网友不同程度的恐慌,而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发布”前期尚未发声,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负面情绪,后期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辟谣账号(@南京网络辟谣)发布相关辟谣信息,证实南京要封城系谣言,帮助了网友们认识和识别谣言。

陈丽娜说,网络谣言的发生,还会误导社会舆论,混淆视听,导致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质疑,污染了社会舆论环境,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危害是巨大的。

出击:把握真相传播的“主动权”,扩大谣言治理的“合作圈”

如何克服“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的问题?如何把握真相传播的“主动权”,扩大谣言治理的“合作圈”?对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相关组织来说,这是始终都在探索的课题。

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北京上线。该平台由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建立了多部委指导、地方和主要网站参与、权威专家支持、群众举报监督的网络联动辟谣机制,辟谣范围涵盖时事热点、公共政策、科学常识等领域。这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的一个识谣辨谣的权威平台。随后,该平台的客户端、小程序等陆续也上线运营。

9月26日开幕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举办“网络谣言共治”论坛,邀请国内外各方代表共同针对网络谣言治理展开探讨。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在论坛上表示,主流新闻媒体应该加强专业能力建设,绝不能成为谣言的发布者和扩散器,坚持“不反转、不翻车”,坚持专业之道。澎湃新闻近期也推出了全球事实核查平台——“明查”。澎湃新闻将充分利用专业采编力量,综合发挥原创与平台优势,重点打造这一覆盖面更广的、更具专业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全球事实核查平台,成为全球热点及公共事件的“校准器”。

陈丽娜介绍,为了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新浪微博也在不断地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在2012年时,微博就上线了不实信息的投诉功能,同时着力推出了以话题产品为依托的#微博辟谣#平台,旨在向网友传递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今年以来,平台共有效标记和处置不实信息45986条,#微博辟谣#话题总阅读数目前已超百亿。

2018年,微博上线了“媒体政务辟谣共治平台”,涵盖了中央媒体账号、地方类有公信力的重点媒体账号1600余个,同时对公安、网警以及发布类共1300余个有辟谣能力的政务账号开通辟谣功能权限。通过媒体政务辟谣平台发布辟谣信息,全面提升辟谣的及时性、权威性、增加曝光率,网友可通过辟谣信息直接跳转至被标记的谣言内容。

她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今年夏天河南暴雨事件的谣言治理始末——通过主动发现及接受用户投诉等途径发现违规行为,并通过不实信息线上投诉、媒体政务辟谣共治平台及#微博辟谣#话题等多种方式对26类不实信息进行谣言标记,并在微博举报处理大厅进行公示。同时联合@郑州发布、@大河报、@河南交通广播等多个政务账号,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对不实信息进行实时辟谣。在“7·20河南暴雨”事发第二天,新浪微博依据《微博社区公约》等有关社区规则对 @弥勒丸 等123个散布“郑州常庄水库主闸决堤,分闸已经爆破”、“南水北调泵站被淹,导致鹤壁市停水”、“郑州因停水抢修 早中晚定时放水一小时”、“荥xing阳海洋馆爆炸,鲨鱼都出来了还有鳄鱼”等不实信息的账号给予了禁言直至关闭账号的处罚,并搜寻清理了4200余条违规微博、图片、视频。

“网络谣言向内容主题分散化、表达形式隐蔽化、传播动机目的化、互动形态立体化的演变,也加剧了互联网信息过载、民众恐慌感蔓延、社会公信力消解。”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也谈到,面对这样的挑战,腾讯也在持续与院校、媒体相关研究机构合力,从社会机理、心理动因、案例数据、治理效果等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努力探寻辟谣对于阻断谣言传播、净化网络环境、平复社会恐慌的价值作用和科学路径。

专家建议:加大造谣的法律惩处力度,对营销大号采取持证扣分制

治理网络谣言仍旧任重道远。

“我通过梳理发现,2020年,涉及到网络谣言的民事侵权案件总共166件,其中有55件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但是只有41件得到了支持,而且最后确定的赔偿数额仅为索赔数额的12%。”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梁迎修教授指出,针对网络谣言的维权成本高,但谣言传播获取的收益却很大,这就降低了法律的威慑力。

法律治理在谣言的控制格局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治理谣言的法律体系。但梁迎修认为,现在的法律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最需要完善的,就是要加大它的法律惩处力度。”同时,很多专门性立法的法律位阶还需要提升,以增强针对网络谣言执法的权威性,“目前很多的专门性立法还停留在规章规定的层面上。”

他也指出,还应当对谣言进行精确的法律界定。尽管很多法律条文当中都提到了谣言,但是并没有进行一个精确的界定,所以有时候会对执法带来一定困难,“精确界定,可以实现对谣言的精准打击和充分保护言论自由这样一个双重的目标。”应该把所有相关行为体的责任夯实,任何从流量当中获利的个体,必须承担和所获利益相对应的社会责任。

沈逸也认为,对于谣言的打击,需要一套明确的机制和边界。当前仍然缺乏对于传播谣言关键节点进行有效震慑的惩戒机制。“大多数普通人愿意去传播一些非常粗浅的一看就是假的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转移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当下现实生活的不满中所累积起来的。”

他指出,现实治理能力不足带来了情绪化的传播空间,有效真实信息不足则导致了信息的空窗,“很多时候,不是真相和谣言赛跑,而是有效信息的充分供给能力和谣言传播在进行赛跑。”

沈逸建议,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可以采取积分持证的手段。“粉丝量达到一定层级的有影响力大号,或者营销公司所持有的一些账号,公开发布消息就需要持证。”他提议,可以参考征信体系或者驾驶证的违规扣分制度,一旦账号发布了不实消息,可根据其传播的谣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和恶劣程度进行扣分,分数一旦扣光,就要切掉其营销来源,禁止其账号活动,需要参与学习,合格后重新获取分数再进行活动,“就跟驾驶证一样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司机危险驾驶一样,不能放任有造谣行为的人在账号上无条件无止境的活动。”



相关新闻
财经资讯
阿里系、腾讯系互通新进展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