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头条|乡村振兴,延安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延安的新征程
扶贫新闻
文章来源:延安日报

  风雨兼程为脱贫,砥砺前行奔小康。

  脱贫攻坚以来的延安,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户户贫困家庭脱贫增收……走在山川塬峁间,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在这里交汇,从革命圣地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幸福圆梦再启新程的赓续奋进。

  告别贫困实现老区跨越发展

  在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36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开,棚内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孕育着致富新希望。作为首批种植户,村民周彩芳的大棚一年收获两茬作物,不仅还清了多年债务,还有了不少积蓄。

  2017年,刘马家圪塔村党支部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决定发展大棚产业,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首批13户种植户每户5万元低息贷款。多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和引领下,温室大棚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聚宝“棚”。

  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

  为了精准再精准,延安紧密结合实际,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脱”四大问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采取因户施策等举措,着力推进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书,确定脱贫时间表,组建693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7470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1784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让老百姓心里有了底、脱贫有信心。

  “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从市委书记、市长,再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个人面前摆着的军令状末尾都如此写道。

  翻开历史的“书页”,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洛河峡谷……在这些贫困带上,一个个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大地上。

  ——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255元增加至2020年底的11747.48元,增长了2.6倍,年均增幅23.85%。

  ——1784个建制村硬化路和客车通畅率、4G网络覆盖率、电力入户率均达100%。

  这一项项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中交出的满意答卷,也是对他们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踏过历史的长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怀之情,信守承诺,让革命老区延安彻底摆脱贫困,让这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回望来路,延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展望前路,延安信心百倍、奋斗不止。

  巩固成果绘制乡村振兴蓝图

  对脱贫人口“,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脱贫后的延安,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产业就业等发展类主要帮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家住延长县七里村街道西河子沟村的康海石,每天都要到拱棚里照看西瓜的长势,今年行情好,每斤西瓜能卖到2.5元左右。

  康海石说:“以前家里都是沟坝地,种些玉米和高粱,整天奔波在地里,一年下来却没几个收入。”

  为改变沟坝地广种薄收的状况,2016年以来,延长县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拱棚种植技术,在县蔬菜中心和七里村街道办的帮助下,康海石在自家的沟坝地上建起了三个拱棚,种植西瓜和蔬菜。他说:“我已经种了5年拱棚了,现在一年大概毛收入达5万余元,纯利润就是4万多元。”

  目前,西河子沟村共建成拱棚110座,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西瓜、甜瓜、蔬菜种植,土地产出由过去每亩1000元提升到1.7万元。

  在《延安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方案》中,明确了在5年过渡期内,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健全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帮扶机制等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做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政策、责任、工作等方面有效衔接。

  近日,在黄龙县三岔镇长石头村,产业脱贫户齐文喜正在自家的猪圈忙活着。“去年养了4头猪,市场很好,过年期间猪肉很快就卖完了,挣了1.4万元呢。”齐文喜说。加上苹果园的收入,齐文喜实实在在依靠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尝到了甜头,齐文喜今年又养了12头猪,期待着年底能卖一个好价钱。

  2021年,三岔镇共有脱贫户8户21人新发展矮化苹果、生猪养殖、养牛等到户产业。目前,镇、村已对第一批到户产业发展进行验收,共计兑付资金64200元,预计每户产业年收益6000多元,真正做到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后,延安继续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四级书记一起抓,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为吴起县吴仓堡镇周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五一”期间,魏继东组织驻村工作队对周关村退出的七项指标和脱贫退出户的“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回头看大排查,对脱贫不稳定指标,拟存在返贫人口及时予以帮扶,建立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巩固后续帮扶成果。

  “我们集中对69户脱贫退出户进行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全面排查,同时对在家常住农户的住房、安全饮水等指标也进行了排查走访。”魏继东在周关村任职第一书记已有6个年头了。他说:“舍小家为大家,才更能体现一个基层第一书记的使命和担当,我来到周关村就是想让村里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

  变化的延安,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如今,延安的广大党员正接续奋战在乡村振兴最前沿,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脱贫攻坚,延安一鼓作气、决战决胜。

  乡村振兴,延安步履铿锵、阔步前行。

  奋进新时代共圆小康梦

  赵玉芝生活在子午岭脚下的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2008年以前,一家人靠着做豆腐维持生计,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赵玉芝失去了左腿,也使她的豆腐坊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她看病的高额费用,各种困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时间,这个曾经让人羡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成了贫困户。

  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帮扶干部帮助,赵玉芝带领全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从贫困户成为现在年收入10万元,拥有豆腐作坊、猪鸭养殖等产业的小康之家。

  摆脱贫困,已经成为写在陕北大地上的当代史。幸福生活,踏步而至。

  从2018年5月开始,安塞区冯家营村村民孙旺明就不太出门了。他成了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签约腰鼓手,每个月可以挣到4500多元。

  2018年,投资1800多万元打造的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启动运营。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于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实景演出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新活力,农家乐、民宿经营、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制作销售等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腰鼓百面春雷发,卷地狂飙破长空。如今的冯家营村,腰鼓不仅是文化的“交流鼓”,更成为农民的“致富鼓”。

  为确保扶贫资产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延安对全市83.65亿元扶贫资产全部进行了确权,其中,经营性资产20.1亿元,公益性资产41.14亿元,到户类资产22.41亿元。

  南沟村是安塞区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沟村通过“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模式,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黄连河村地处川道,曾一度是洛川县贫困村的代名词。近年来,借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黄连河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培育“林—菌—禽—渔—游”综合性立体循环经济,让昔日的贫困带“活”了起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华丽转身。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延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全市人民正激发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踏着战胜贫困的时代凯歌,铺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新的起点上,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日光穿过蓝天,洒向满目青翠的黄土高原。

  新的希望,在延安冉冉升起。

  新的征途,在延安再次开启。

相关新闻
华商网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二十大第三场记者招待会速览
华商教育
思政实践课见证奋进新时代
央视网
党代表之声 | 广袤乡村宜居宜业 农民富裕富足
华商网政在输入
2021“经”彩纷呈:乡村振兴 经开奋进又一年
评论
打开华商头条,查看更多评论